谁说科研总是痛苦的?
今天阿浮的好朋友豹豹就带来了一位
快乐科研、快乐生活的青大博士
快来看看吧!
我是豹豹分割线
“就算你申请不到国家公派留学名额,我们实验室也要尽力帮助你出国。”
在她的博导、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光亭教授的全力支持下,纺织服装学院级博士研究生宋焱,最终成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名额,在年1月暂别自己从本科入学以来就从未离开过的青岛大学,前往美国田纳西大学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
宋焱
纺织服装学院级博士研究生
初到美国,宋焱觉得自己的英语还是不够用,“有时候也有点孤单。”那里没有老师紧跟实验时间节点的制度安排,实验器材和国内的也有些许差别,宋焱克服了种种工作、生活上的不适应,每天在学校进行纤维样品实验、测试记录、分析数据,中午吃加热的盒饭,那是头一天她在家做好的。
在美国的学习时间是一年,她希望能发表两篇SCI一区论文,“这一年或许会对明年如期毕业造成一点影响,但在美国见识、学习到的东西,远比何时取得学位重要。”
01“做科研很有成就感”“本来没什么用处的麻秆外皮经过处理,去除杂质后便可以制作出纤维,可以纺纱,做成布料。”谈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宋焱表示,麻纤维的原生制备是一个虽然小众却极具应用价值的方向。怎么把粗糙的红麻纤维做得更细更柔软?如何实现苎麻的清洁生产脱胶?
在《苎麻纤维的绿色脱胶工艺》一文的研究写作过程中,宋焱在课题组教师姜伟的建议下在纺织的基础上加入了环保试验,检测煮完纤维的废水里污染物的指标,提升了论文“档次”,这篇在纺织和环保领域都有所突破的论文获评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
//////////
宋焱参与了导师负责的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7篇,拥有“一种苎麻精干麻的生产方法”“一种高胶质含量的原麻纤维的脱胶方法”等6项专利授权。
“蛟龙号使用的缆绳、医用人造皮肤等都是纺织工程这个领域下的科研成果,很有实际意义。”宋焱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学科,“把原料放到像爆米花机似的蒸汽闪爆机里,‘轰’地一声,麻秆皮就能变成纤维,然后做出袜子、内衣等,很有成就感。”
部分发表的论文
//////////
宋焱的科研之路始于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初次实验是帮助某工厂测试一批样品的数据,需要一直用冷凝水保持液体浓度。一切都布置好后,在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里,宋焱便去隔壁办公室查阅资料了。一个小时后她回实验室查看结果时,却发现冷凝水管不知何时裂开了,水流了一地,“当时脑子一下子懵了,觉得自己闯祸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她赶快去隔壁办公室找师兄师姐们寻求帮助,他们一边安慰她一边从容地帮忙收拾现场。
从那以后,宋焱意识到自己缺乏实验经验,便经常跟在师兄师姐身后学习,也积极投身到自己的项目实验中。刚开始做实验时还常常很心急,比如在脱胶实验时,刚煮完纤维,水还热着,她就想赶紧把纤维收出来,省略冷却环节就把水倒出,经常烫到自己,烫了几次也就长了记性,现在做实验就从容了许多。
在她看来,关于细菌的实验是最难操作的,宋焱和级硕士研究生聂凯一起完成过一个关于麻纤维抑菌性的实验,因为细菌繁殖较快,所以必须在当晚记录数据。“我记得那次拖到凌晨一点多才弄完”,聂凯回忆道,“师姐就是一个对实验特别认真的人。”
//////////
“在实验室能制作出的纤维量很少,但只要研究出可行的方法就可以投入到工厂的实际生产中。”宋焱表示,在这个横向的应用过程中,实验室中同样的原料配比真正到了工厂有时候却效果不好,还要根据工厂的生产条件进行调整。
利用假期,她到德州某纺织企业实习,发现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一旦应用到实际中,都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她真正看到了纺纱机器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很多实际的东西:比如在工厂中棉线会被标记成“C”方便辨识。
正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宋焱找到了方向,她逐渐能用最高效的方法得到可靠数据,并开始有了自己的科研设想。
02“‘国重’就是我的家”宋焱说:“国重(国家重点实验室室)就像我的家,有可亲可爱的弟弟妹妹,也有循循善诱的老师。”
实验室的同学们
在科研中受挫心情低落时,宋焱会和师弟师妹们一起排解,“有什么不开心的和大家一起吐槽吐槽就过去了。”她不仅会经常在自己的科研任务之外指导其他学生做实验,帮师他们修改论文,平日也会很用心地与大家相处。
作为资历最深的“实验室一姐”,宋焱会叫上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饭后在百木园里逛一逛,一起拍照聊天。聂凯说,跟着“一姐”,大家什么也不用操心,“我们每次出去玩,路线和天气她会提前看好,我们只需要带着自己的好心情。”韩光亭则评价说:“这才是一个科研团队该有的样子。”
//////////
身在美国的宋焱想念那间实验室,也感恩那间实验室,老师们对她的帮助正是她坚持的动力。课题组老师张元明曾帮宋焱修改开题报告PPT,前前后后改了十多遍。宋焱每次有学术上的问题去找张元明,他都不厌其烦地与宋焱讨论。
宋焱说,每次从他办公室讨论完问题出来,就充满了做科研的动力。赴美后,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敏、辅导员李丹、硕士导师李显波等经常关心她的状况,课题组老师姜伟也经常跟进她的课题进展。
//////////
“宋焱是一个有心、用心的学生。”韩光亭这样评价宋焱。作为博导,韩光亭对宋焱的要求很严格,却尽力给她提供一切有利于她发展的机会。宋焱硕士时期成绩优异,在申请博士生推荐免试的名额时,在韩光亭的鼓励下报考了同专业的某国家重点大学,并被青岛大学和该大学同时录取。
但宋焱为了继续深入研究自己的实验课题,决定留在“国重”,成为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建立后的第一批博士生。
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ArthurJ.Ragauskas教授来青岛大学学术访问时,韩光亭推荐宋焱作为学生代表介绍了自己的科研项目,展现了自己学术能力和英语水平,为日后成功申请到赴美跟随其深造的机会打下了基础。
研究生期间和宋焱关系很好的英语外教WILSON夫妇
给赴美深造的宋焱提供了很多帮助
“做好每天该做的每一件小事,该来的就自然会来。”宋焱认为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并没有什么秘诀,也并不觉得自己有“可以抗压的强大的心脏”,只是“因为老师们的帮助和同学们的团结,研究生生涯过得充实满足又快乐。”
宋焱希望学成毕业后可以成为青岛大学的一名教师,带领学生们在科研领域继续钻研下去。
◆◆往期精选◆◆青岛大学
—QDU_—
内容转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