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邓敏文为了家乡的侗族

白癜风能治好不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他是从黔东南州黎平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被称为“侗族大歌”守护者。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教授邓敏文。

我本侗家人

邓敏文(右一)参加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挂牌仪式

最美四月,草木蔓发,生机盎然。

我们从黎平县城出发,驱车翻山越岭40多分钟,来到岩洞镇岩洞村四洲寨。公路旁边,一栋大门上方写着“侗人文化家园”的木房子格外显眼。这里既是邓敏文的“家”,也是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78岁的邓敏文虽是满头白发,但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他兴致勃勃地带着我们参观“侗人文化家园”:一楼收藏有侗族文物,如纺纱机、织布机、捕鱼工具、乐器、部分书籍等,二楼主要是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此地来进行学术考察的临时住宿。

这些天,邓敏文正为《侗族大歌生存研究》出版事宜忙碌着。“编写这本书,前后花了10多年时间,内容既有侗族大歌的起源、种类、流传地域、发展变迁,也有侗族大歌面临的生存状况,以及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邓敏文说,出版这样一本书,主要是为了探索侗族大歌生存的历史和经验教训,为今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借鉴。

“为侗族大歌,甘愿一生忙碌。”邓敏文语气坚定。

邓敏文年出生于黎平县竹坪村一个侗族农民家庭,在侗寨长大的他,从小对侗族大歌耳濡目染,对侗族文化充满感情。

年参加高考的邓敏文,填报高考志愿时,在《中央民族学院招生简章》上看到该校招收侗语专业学生,学制5年。“我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就报考了中央民族学院‘侗语专业’这个唯一的志愿,并如愿以偿考上了。”

年大学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邓敏文未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是先后当过军垦战士、铁矿工人、团委书记、政工组长、人事科长等。“这些虽然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但都不合我的口味,我想的还是要学有所用。”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这一年,邓敏文通过招考走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从此,这位侗家学子便开始从事自己喜爱的少数民族文学及相关文化研究工作。

倾心守护侗族大歌

邓敏文在岩洞镇侗族大歌保护基地碑揭碑仪式上

人在京城,心系侗乡。

年10月,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来自黎平县、从江县9位侗族姑娘组成的中国贵州侗歌合唱团演唱的侗族大歌引起轰动,被西方音乐界称赞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邓敏文获此消息,激动万分。当侗族姑娘们载誉归来路过北京时,邓敏文和妻子还特意前往酒店看望。“我为姑娘们的成功演出高兴万分,但姑娘们告诉我,家乡会唱大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让邓敏文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侗族大歌面临消亡。”

年春节期间,邓敏文回到老家黎平县竹坪村,发现村里的侗族大歌队已经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即本该男女对唱的鼓楼大歌,已经找不到男歌队来跟女歌队对唱了。这让邓敏文感到惊讶,他预感到如此下去,一个信奉“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就会出现人亡歌息的情景。

年,中央电视台到黎平县拍摄侗族大歌专题片,邀请邓敏文充当侗语翻译,由此他进一步了解到了侗族大歌的艰难处境,他痛心不已,立即在自媒体《侗人快讯》上发文《救救大歌》。

一石激起千层浪,“救救大歌”的呼吁引起了全国侗学界的共鸣,也引起了中国音乐界一些仁人志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37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