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点方式

引言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启发式教学法无疑是各种教学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应该渗透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尽可能的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循循善诱,启发疏导”,也就是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的思维“启发点”,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敏捷、深刻、独创的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对教学“启发点”的挖掘,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点”有以下方式。

1、以植入情境的方式启发

情境教育能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针对性强,可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教育教学的恰当时机,通过引导学生转换时空,根据教学知识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来思考特定的历史问题,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历史命运》一课时,可首先引导学生植入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名近代实业家,创办了一个纺纱厂,纺纱厂面临帝国主义国家限制机器进口,大量输出洋纱,大量掠夺原料以及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样的困难局面。

引导学生根据这一情景思考,处在这样的历史情景之下,迫于自身的生存及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作为纺纱厂厂长的你会怎么办呢?让学生带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来思考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身处地的思考办法来寻求纺纱厂的出路。以这种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更能让学生明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体会近代仁人志士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体会民族独立对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最终让学生明白,做为青年一代强我中华的使命。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来获得启发

授课过程中,可事先向学生展示具有启发意义的相关视频、图片、表格、实物等直观历史资料,让学生对史料具有感性认识并形成形象思维。然后,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与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向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转变,并最终能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时,可事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十五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十六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两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区别?同是绘制世界地图,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在这一时期,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怎样的转变?通过学生对两幅图的观察及教师启发,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新航路开辟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什么样的,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又是什么样的,进而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新大陆——美洲。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最终便可掌握新航路的开辟使原来分散的区域性历史开始转化为彼此沟通和融合的全球历史这一关键知识点。

3、正向思维设问启发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的目标要求,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正向思维启发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思维启发方式。这种思维启发方式一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处和转折处设问启发,要求教师设问要设到“点子”上,做到难易适中,有目的性的设问,设问要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时,当引导学生学习至“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这一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正向思维方式向学生提出:中国古代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重农抑商这一经济政策的?这一政策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有哪些?这一政策会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设问及学生层层递进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有一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4、逆向思维设问启发

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顺着事情发展的正方向去考虑和分析问题,但是针对一些特定问题而言,反方向思考,逆向分析可能会让所探究的复杂问题一目了然,变得简单化。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敢于指导学生"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相反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学生形成新思维和新思路。

例如,在讲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关于“为什么要改革经济体制,为什么需要对外开放?”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以逆向思维方式设置问题,如果中国不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会怎样发展?不对外开放,继续封闭或者半封闭,中国会有更多发展机遇吗?学生通过逆向思考,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如果不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僵化,生产力不能得到解放,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受抑制。

如果不对外开放,中国就很难吸引到外国的资金、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不能很好的释放生产力,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拉大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之,通过逆向设问,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使学生更容易深刻的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紧迫性,甚至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应该如何改革,开放应该如何开放。

5、利用类比方法启发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具有共同属性的、彼此有关联的历史现象甚至在同一时空发生的历史事件归类并进行类比。通过引导学生类比,启发学生找出差异,推导出共性,使学生思维获得启迪,并最终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比如,在引导学生思考"市场和计划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这一知识点时,可把列宁于年在苏俄所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于年担任美国总统后所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三项重大变革加以类比。

通过类比可以发现,三大改革均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不同时期的正确的探索。与此同时,三大变革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均同时使用了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用计划手段渡过危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和即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苏俄利用市场手段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重大成果。通过对以上二十世纪三大改革的类比,最终便可很容易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市场和计划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这一历史结论。

6、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启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历史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广度及深度是不一样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弥补,在多边互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启发效果的最大化。当然,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求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所探究的问题必须设置的科学合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置,所探究问题的结论尽量多元化。

例如,在讲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看到的是该制度在政治上的影响,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在经济上的影响,有的学生看到的是有利方面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看到的是不利方面的影响......。然而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经过取长补短,相互启发,最终便能全面的、辩证的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因其灵活多变且有较强实用性的特点而受到了许多教师的青睐。然而,想要将启发式教学法使用的科学合理且实用有效,也并非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结语

在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一旦"启不得法",也会产生"启而不发"的负面效应。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正确掌握和恰当使用这一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良好效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87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