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讲述的是丹阳人董永卖身葬父的事。现代人估计不懂,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为何要卖身葬父?那么多山林,那么多树,为什么董永要卖身葬父?其实在古代等级森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青山不是就是自己家的,可以随处砍伐树木和乱葬,之所以,董永需要卖身的方式换一些银两,这样才能让父亲有体面地安葬。
封建体制让人有奴性,董永卖身为奴,“卖身”似乎触动了人的痛点,换着现在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董永因家里穷,与傅员外签订劳动合同,期限是三年。傅员外前期垫付了薪水,然后董永再安葬完父亲,便要开始上工了。他舍身葬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让善良的七仙女看中,她不仅要帮董永,而且不图回报,所以这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就是古代的一见钟情。
有人说是父亲玉皇大帝棒打鸳鸯,拆散了他们;也有人说傅员外为富不仁;这其实不过是人处在困境中的一种臆想。父亲不同意,说明婚姻就没法继续,所以在婚姻中,两个家庭也非常重要,父亲为什么不同意?无非担心女儿受苦,因为七仙女是神仙下凡,她本来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有一个男人和她长相厮守,夫唱妇随,她说:夫有千斤担,妻挑五百斤。说明七仙女,不担心受苦受难,既然女儿都愿意了,为何七仙女的父亲还是不同意?因为这种做法,挑战王权,破坏了规矩。七仙女中的大姐,因为瞒骗父亲,受到玉皇大帝的责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最终,一对如胶似漆的父亲被“拆散”,与其说是拆散不如说是对破坏规矩的一种惩罚。你即便再勤劳,只要你选择的路不对,即便你付出再多的真情和努力,也会功败垂成。
还有一个就是合约精神,董永卖身葬父后,他需要上工,到傅员外家里干活儿,傅员外提供他的吃住,此前还垫付了一些银两,期限是三年。然而,他到傅员外家,带了一个女子,这样等于傅家增加了口粮,再说,这个女人的身份可疑,员外刁难,无非是让女子走。可是,员外又想通过赌的方式,赚取更多的利益,这是一种较为正常的心态,赢了董永则需要延长到六年。
他们立了字据,约定一个晚上,织十匹布,可是这一次,七仙女又用了巧力,找来六个姐妹,完成了十匹布。这样董永从三年期限,缩短到天。“如果这十匹布在当时不值钱的情况下,那么七仙女是投机取巧的行为。”为自己的夫君谋利值得赞赏,可是她用的是欺骗的方式。“也只怪,员外疏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缩短至天,显然是赔本的生意。”
可是这一次,又被七仙女押中了,他们回到了窑洞。
要知道,一开始七仙女看中了董永的善良,才追求董永,声称自己是走投无路,来丹阳寻亲,没有想到亲人没有找到,盘缠没有了。她要董永娶自己,找来了土地公做证婚人。董永,自己都吃不饱饭,而且只解决了一个人的工作,家里又穷,他认为眼前的女人是疯了。虽然女人漂亮,但是董永还是提到要媒人,荒郊野外的,哪里会有媒人?
董永的话,其实就是告诉观众,他对美色不屑一顾。
可是呢?偏偏槐荫树说了话,成了他们的媒人。于是他们成了合法的夫妻,七仙女追求董永是成功了,事后,她也非常尽责,她用自己的智慧(不正当得利),帮董永缩短了三年的工期。“这一切,董永其实蒙在鼓里,他还一个劲的赞扬七仙女有才,对于眼前的美人更是爱慕。”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句是《天仙配》最经典的台词之一,剧中,七仙女常激励董永,在他伤心落魄的时候,七仙女说:你好比杨柳遭霜打,来春又发青。在这个精干的女子帮助下,董永离开了付家。他们夫妻甚至说:从今不为员外做牛马,为我娘子忙种勤耕。今后不为员外取织布,纺纱织布穿在董郎身。这看似是一对夫唱妇随的完美爱情,可是这也折射出一种仇富的扭曲心态。
当然,也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们想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自给自足。“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因为,他们本不该在一起。而且为了在一起,他们冲破了许多规则。”不要说以前,即便是现在,在婚姻中依然不是两情相悦就可以的,还需要家庭的默许支持,以及在争取婚姻和情感中,是不是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在一起,违背了法律,要不就是一对江洋大盗,他们没有顾及到身边人。当然,他们的爱情中,互相依靠,也是非常让人羡慕:七仙女说,我走了之后,董郎怎么生存,衣服破了谁去补,病了谁去操心?含冤受到委屈向谁诉?如果再当了长工,谁为他赎身?
如果不离开,那么董郎就会失去生命。她左右为难。
她的选择是什么呢?离开,她没有选择殉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身不由己,天仙配告诉世人,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只要活着,那么也许就有希望。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