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时,欧洲科学家正

18世纪中后期,世界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国力依然强盛。公元年开始,一场由国家最高统治者主导的文化工程正在浩浩荡荡地进行——数百位顶级文化人耗时十余年编撰《四库全书》,铸就了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方,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由科学家主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人才的利用方式,文化科技的传播与变革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国家的命运。

馆藏《四库全书》

编撰《四库全书》:知识的重新整合

乾隆年间开始并完成的《四库全书》,号称中国古代最大型的文化工程,它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经、史、子、集,共收录种图书,共计卷,余册,约八亿字,几乎完整地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

这样一部百科全书,由乾隆皇帝亲自监督,由当时清朝最有文化的大学士纪晓岚亲自主编。从年开始,经过了发起、修编、修改到年完成,多位高官、学者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才整编完毕。

《四库全书》

然而,这么多文化学者所做的事情,也只不过是将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将现成的知识进行汇编,并没有产生新的知识或技术。诚然,中国古典文化有太多瑰宝值得我们骄傲,然而,社会的进步,需要的不仅仅是现有的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强向前发展的;真正的人才,也不是只能学习前人的知识,而无法发展新的技术,或开创新的知识领域。

因此,《四库全书》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意义到底有多大,还是要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工业革命:技术的创新与革新

在遥远的西方,此时却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率先走进资本主义的欧洲国家,全社会正在掀起一场生产热潮,生产力的变革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识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的改进。

瓦特蒸汽机

年,珍妮纺纱机问世,极大地提升了纺织生产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在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从此,机器生产开始大规模应用,英国也因此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各类先进的设备应用于科学研究,例如,威廉·赫歇尔已经用自己制作的镜筒直径1.5吗米、长12.2米,仅镜头就重达2顿的反射望远镜进行宇宙观测。

在这一阶段,欧洲国家涌现出来的已经不是善于总结知识的人,而是善于思辨、创新的人才,他们深挖科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社会生产,对社会的推动力,是编撰《四库全书》的纪晓岚等人所无法想象的。

威廉·赫歇尔和他的望远镜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四库全书》的编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对人才的浪费,同时也体现了,在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变革思想的人才的匮乏。

一方面,编撰《四库全书》,需要的文化学者全都是学识渊博,对现有知识体系有全面认识的人。但是,编撰丛书,要求编撰者需要对内容进行校对,却不能质疑,只能搜集,却不能加入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统治者决定编撰《四库全书》,其实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于会动摇自己统治的言论,都不会被收录。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让许多中国人热衷于追逐功名,对于参加科举制度所要求的各种经典,只能学习,却不能谋求其他出路。

其结果是,我们有太多熟读圣贤书的人,而那些敢于质疑的人却会受到批判,那些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培养方式,不仅限制了人才的发展,更限制了整个国家前进的步伐,而最终,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也没有诞生在古老的中国。所以龚自珍后来才会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与之不同的是,此时的欧洲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的是技术革新,需要的是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人。欧洲国家在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才的成长获得了更多自由。崇尚科学和技术,吸引了更多人投身技术研究,加上社会发展对技术的强烈需求,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会在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上苦下功夫。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欧洲国家的教育制度也随着发生改变。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课程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

人才培养制度之思

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人才选拔制度,几乎决定了中国古代的人才培养模式。科举考试选拔的是对诸子百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而对于质疑、创新精神,不仅没有提倡,甚至还进行否定。

时至今日,我们的学生仍然很擅长背诵,牢固掌握各学科知识点,很擅长考试和竞赛。但学生似乎总是缺乏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质疑精神,缺乏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缺乏自由思想的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难免欠些火候。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石刻

教育是为了树人,为了服务社会建设,教育制度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更不是为了考试,从长远上看,学生竞争力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更来源于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强大的创造力。

等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考取好成绩之余,也能有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教育方能称之成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5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