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产阶级:理论、历史与类型学
——兼及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一)
作者:周晓虹原文出处:《社会》
自我们跨入21世纪的门槛的那天起,尤其是这几年来,几乎所有手上有点闲钱的中国人都将购买的目光投向了房产和汽车,而一个家庭拥有房产的数量、面积和档次,以及是否拥有汽车及其档次,自然也成了判定一个家庭社会与经济地位的最直接指标。在房产和汽车快速进入普通家庭,并成为我们拥有的主要财产的时候,在我国的宪法第一次庄严地承诺“保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的时候,那个我们曾长期摒弃甚至视为罪恶的MiddleClass,即所谓“中产阶级”,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种现代媒介以及最古老的媒介——我们的嘴皮子上,它也许会成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最流行的语言之一。在短短20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突然间拥有的房产和汽车面前,“突然中产”在我们缺乏准备并因此多少有些局促不安的心里激起的眩晕,大概是托夫勒所说的“未来的振荡”(futureshock)的最好的中国版本。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乃至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认真审视西方及其他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历史脉络、基本特征和内在分化,对我们理解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命运无疑是有益的。通过阅读相关领域的多种文献,并直接受李强教授()的《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一文的启发,笔者撰成本文,以期形成对这一主题比较集中的讨论与思考。
一、何谓中产阶级
尽管中产阶级的概念十分流行,但由于中产阶级本身的历史流变复杂、不同的学者在使用“中产阶级”一词时的理论背景和理解各异,使得迄今为止还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有关中产阶级的界定。在现有的社会学文献中,罗列于“中产阶级”标签之下的相关内容不仅繁杂,有时甚至互为矛盾、大相径庭。
按19世纪英国法学家亨利·萨姆纳·曼恩的看法,从农业社会及前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一种“从身份迈向契约的运动”(转引自Tonnies,)。尽管按马克思的观点,阶级现象古已有之,但在前农业社会,社会分层地位常常是由先赋因素决定的,此即曼恩所说的“身份”(status);只是在工业社会,由后天的经济、社会和自致因素决定的社会分层地位,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阶级”(class)。事实也是这样,在18世纪中叶欧洲重农主义者使用“阶级”(class)一词之前,人们通常使用的是status,estate或order:前者强调的是各个不同群体的经济功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职业因素,而后者强调的则是身份的差异(Pilbeam,)。可以说,正是现代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改变了判定人们的社会分层地位的那些决定性因素。从这时起,阶级成为社会分析的重要单位,而与此相关的中产阶级及其概念也开始浮出水面。
对社会结构的变化怀有高度的敏感,并且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