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算得上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了,各民族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其历史、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传统风俗习惯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旧社会,边疆的深山密林,依山建寨,聚族而居,交通闭塞,与外族很少往来,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他们自己种棉、纺纱织布、染色。孩子从小就开始跟大人或同辈学纺纱织布、挑花、刺绣,在姑娘出嫁之前,就已经织好了若干床被面、背带心和其他工艺品。
在那里,每当清晨和夜晚,从村寨里传出有节奏的纺纱织机声和那清脆悦耳的对歌声和鸣成一曲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乐曲。织锦等工艺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礼品、纪念品,例如苗族男青年在选择对象时往往以女方织锦手艺的高低作为衡量女方是否聪明伶俐。手艺出众的,上门求亲者陆续不绝。在有的地区,寨内寨外经常进行比赛,织得最好的受到尊敬,被称为“老火’(首领),都来向她学习。
尤其逢年过节像苗族的“苗年”比汉族春节还热闹数倍,青少年女子挑最新最美的服装穿上,青年男子穿起绣花踩蹬舞服,倾寨而出,吹着笋笙,欢乐歌舞,这种集会又是民间工艺品的一次大交流,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大大丰富了设计内容。另外,在侗族地区,未过门的媳妇都要为婆家的老人准备一块侗锦作为老人去世后的寿被。这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对工艺品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千百年来,母教女,婆教媳,世代相传,反复提炼,创作出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是最广泛的群众性艺术创作活动,因此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上都是与众不同的。纹样题材都来自生活,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娴习而之有感情的东西。虽然边疆山野的资料丰富,但他们在把繁复的自然资料变成图案时仍然是有选择的,总是选择并处理成最能表达他们思想感情的形式,因此不同于汉族的花鸟虫鱼。
例如有人形花、鸟花、狗爪花、猪脚花、妻子花、云钩、鱼刺、铜鼓、钟楼等等,在这里,寄托着他们各种淳朴的意念,包括对胜利、丰收的喜悦,对幸福的祝愿和对野兽的禁咒等。例如人形花是对人的歌颂,谷穗花、豆花表示对丰收的喜悦和憧憬,蝴蝶花象征永恒的爱情,万字、寿字则表示对和平的向往和祈求。侗锦中两人牵一猎狗的纹样、人骑马、人带鹰结合的图案描写了他们与自然的斗争生活。
南丹县白裤瑶族妇女背上的印章图案和男子膝盖上和瑶锦中长短相间的红色条纹,据传是为了纪念和歌颂他们的祖先为本民族的自由尊严而英勇献身的斗争历史,它记载了旧时代民族压迫的血泪罪证:即使一些传统纹样,例如寿被中的龙纹和鹰纹也寓有“龙鹰护身、代代团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侗锦兄弟民族的艺人们把生活变成艺术的才能是很有办法的,对自己所爱之物,能够信手拿来就描绘在织物上。
装饰变形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他们通过想象、夸张变形运用对称、平衡、连续等形式规律,创作出各种几何形和自然形的图案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各种物象的形和神,达到很有美感的艺术境界。例如刺绣中的蝴蝶花就有几十种之多,而且都不一样,但仍具有蝴蝶的特征,栩栩如生地飞舞在花丛中。龙作为象征封建统治的形象,在汉族纹样中是张牙舞爪、威武腾空望之生畏的,而在这些织锦中龙的图案都是善良、慈祥活泼、可爱的形象。
它和鸡等形象统一在同一图案中,象征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有很多纹样采用“花形化”“花中花”的组合手法,吸取了剪纸的特点,夸张对象的特征,例如凤鸟蝴蝶的翅膀或尾巴,缩小体肢,使其灵巧变成为花朵,形成极其别致的装饰手法,有时突出它们的脚趾,使人感到健壮有力,或者在鸟的头上、嘴中点缀上一枝花,或在爪下带一条鱼飞翔于天空,构图自由活泼,十分统一和谐,体现了群众的装饰才能和审美情趣。
织锦工艺要求纹样的几何化、连续化和规律化,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动物纹样仅用几根几何线就很生动地勾画出人、鸟、猎狗、鹰的外形动态、或回字纹、万字纹、寿字纹、八角纹、蛙纹等几何形态,所有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形式感、例侗锦。这种抽象化的手法是值得我们在设计中学习的,它比我们今天有些设计照搬自然形象的做法具有无法比拟的审美价值。
现在很多印染厂、广告公司、研究所已开始将这些美丽的图案纹样应用在设计中,此类产品受到来自国内外的欢迎,就像马克思说的“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无论生活中提出过什么荒谬的要求,人类却总是从美的角度去理解去创造自己物质的精神的世界,给后人留下美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