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游记黎族文化展览馆

走过情人栈道不远,又开始登山了,山不大,一会便看到了“逐鹿岭览胜”题刻,那是在几块危如累卵的巨石上雕刻的。说到这个“逐鹿岭”,便不得不联系到三亚另一个知名景点——鹿回头。

传说古代一位英俊的黎族青年猎手,手持弓箭,追赶一只坡鹿到山崖下,前面是茫茫大海,那鹿停下脚步回过头,目光清澈而美丽,凄艳而动情,青年猎手张弓搭箭的手不由自主放了下来。忽见火光一闪,烟雾腾空,鹿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两人遂结为夫妻并定居下来,那山也被称作“鹿回头”。据说,那个追赶坡鹿的黎族青年猎手,就是逐鹿岭人。而那鹿正是从这里追出去的,所以被叫做“逐鹿岭”。

再上行,便是美丽的梧桐观景台了,也被叫做凤凰台。这里生长有上千株野生梧桐树。每年4月,盛开的梧桐花在山谷中形成一条美丽的花带,蔚为壮观。美丽梧桐观景台,是鸟瞰亚龙湾海景的极佳地,也是公园登山口之一。

过观景台不远,出现了一排土红色木屋,门甚宽大,全是玻璃镶嵌,明光闪闪,照得出人影来。门额悬挂着一块与木屋本色相同的牌子,上面用白字写着“黎族文化展览馆”。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这个少数民族有了自己的文化个性。更重要的是,黎族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厚,饱含诚实守信、勤劳勇敢、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思想。

走进去观看,陈列着黎族日常的生活用品,民族服饰,黎族织锦,劳动工具,家具陶罐等一系列展品,展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汇聚了海南中南西部地区黎族文化的精髓,是海南黎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

展厅里,黎锦、龙被、麻布衣等海南黎族文化标志物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珍贵的藏品,都被置于展览柜中,还有些生活用品,比如舂米木臼、扁担、斗笠、渡水葫芦、藤编箩、木弓、黎陶、织布机等纺织工具,数不胜数……

黎陶没有精美别致的纹案,也没有巧夺天工的雕刻,是“露天烧制”的工艺,带着原始文化的神秘仪式,诠释着最古朴粗犷的存在。,每个简单的线条,每个朴素的造型,都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黎锦工艺也很特别,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即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出现的蓝地白花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黎族织锦,有着苏州“双面绣”之美,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

黎族的扎染技艺是先染色再织布,这使得图案的层次更丰富,且有朦胧美,极具艺术价值。织造过程是最复杂,也最考究功夫的过程,把麻线、棉线按照横竖交叉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织造织物,具备整治经、提综、引纬、压纬、送经、卷布等流程。

织造工具有小踞腰织机和踞腰织机,分别用来织造腰带、布匹和头巾等。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

黎族妇女的桶裙由裙身、裙头和衬布三部分组成,都绣着各种花纹,上衣分为衣身、衣领,衣袖及口袋,分别编织好后,才缝制成衣服,利用农闲季节编织,要用一年时间,这种是精工编织黎族的传统盛装。

五指山地区的黎族同胞约有七十多万人口,因为艺术情趣与生活环境习俗的差异,桶裙花纹也各有千秋,据说,桶裙图案有一百多种。

居住在鹦哥岭北部的白沙县黎族织绣名手称润黎,以自线作为基线,织进红、蓝、黑与许多黄色作为垂直线,花纹图案为人纹、蛙纹、牛纹、鱼纹等画面。

在昌化江畔的东方市黎族织绣手,称美孚黎,妇女下穿由札染技艺织成的宽大桶裙,用白、青、红等彩线谱写多彩的图案,图案以人形纹为主,鸟、鱼、虫等纹为辅。

五指山周边的黎族织手称为杞黎,以红色为基调,蓝色,绿色,黄色花纹交错其中,图案以人纹,动物纹,波浪纹为主,桶裙的图案也许是部族的象征,或是爱情的象征,或是生活习俗的追求象征。

让我感兴趣的黎族绣面,是一种类似纹身的艺术,这和他们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

展览馆里的藏品,不仅在记录、研究黎族人民劳动生产、技术技艺、民俗传统文化方面有重要价值,也唤起了游客对渐行渐远农耕时代的温暖回忆,凝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在与历史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是一种摸得到的历史。   

当我们想停下来,像远祖一样仰望天空的新月与繁星,倾听林丛的蝉鸣与蛙声,这时,就需要一个吹去岁月蒙尘、穿透历史云烟的沟通坐标,那就是幸存下来的文物。它保留下黎家先民的人文血统和智慧余温,有人在遗忘,但也有人在打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5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