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帝后婚前仪典已经由六个环节,缩减为纳采、大征两个环节。皇帝婚前礼完成后,迎来最为重要的成婚礼,他去到一个叫做太和殿的地方,完成册立、奉迎皇后的使命,这也是成婚礼最为关键的礼仪程序。
皇帝从太和殿进行礼仪,其中要跨火盆、跨马鞍,还有坐帐。皇后进行的典礼叫“先蚕礼”,即“亲蚕”。在北京的北海公园,西苑一个叫做“先蚕坛”的地方,皇后就是在那里祭蚕祖。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中,女人织布纺纱,她们首先做的就是养蚕,然后缫丝,所以她才在那里祭蚕。待祭蚕毕后,皇帝让奉迎使带着太监给皇后颁发金册、金印。太监作为“阉人”的身份,避免了“男女授受不亲”。皇后象征性地接一下,交给当时参加婚礼执事的女官,册立的仪式就算完成。
接着开始把她向后宫奉迎,在传统的习俗里,是在子夜的时候进行。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就需追溯到婚礼的源头。远古部族男方迎娶一个女子的时候,就等于对方部落丧失了一个劳动力,女方部族如果极不情愿,新郎就会带着一些人,在黑夜的时候到女方家抢亲,就演化为后来结婚的时候是在晚上。结婚的“婚”字,在古代文献上记载也是不带女字旁,黄昏的“昏”字表明,实际上婚礼就要在晚上举行。这个俗礼在现在的南方,有些地方还在流行。
皇后坐在轿子里,头上戴上一顶红盖头,寓意新娘避“三煞”,即青龙、青牛、乌鸦这三样东西,戴盖头还有不让她直接露面的意思。新娘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袍子、褂子,就叫“龙凤同和袍”,袍的图案上有“龙凤同和纹”,这也就只有在皇帝结婚的时候用,包括洞房里的被褥、窗帘、地毯等,都是用到上述的图案。皇后乘坐的轿子,就叫“凤舆”,当到乾清宫门前的时候,抬夫换成太监。因为乾清宫门内作为后宫所在帝后生活区,除特召外一切男子都不可以走进,所谓紫禁城“前朝后寝”的来历就是这样。
皇后到达乾清宫的时候,把手里的苹果、如意,递给参办婚礼的执事女官,同时女官在给皇后一个金宝瓶,寓意把天下的财富都聚拢在那里。她走进宫内的时候,跨过一个火盆,因为这样可以驱邪。经过她的梳妆打扮,再把她抬到坤宁宫进行“合卺礼”。
在合卺时,皇帝、皇后要吃一种从娘家带来的“子孙饽饽”,还是半生不熟的,因为煮成半生不熟才寓意他们能早生贵子。民间进行婚礼时,也吃半生不熟的饽饽,小孩儿在洞房外喊“生不生”,新郎回答生。吃这样的饽饽,就是因为形状、谐音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