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棉花?
棉花,这种被称作“白色黄金”的植物,从地理大发现时期以来,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关于土地、劳动力、运输、生产和销售的全球性网络”。
欧洲的气候,不适宜种植棉花。直到中世纪,欧洲人对棉花的了解依然很少。大部分人穿的是麻、毛织物。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棉花是一种“长在树上的小绵羊”,夜里还会弯下腰喝水。
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棉纺织物逐渐传入欧洲。依托地中海贸易,意大利北部出现了棉花产业,但影响力极为有限。
直到16世纪,欧洲的棉花产业突然崛起,主导了全球棉花贸易网络。一个不种植棉花的地方,成为了棉花贸易的中心。
但这一过程,靠的是武力扩张、土地掠夺和对劳动力的剥削。雪白的棉花,见证了无数原住民和奴隶的血和泪。
达·伽马:欧洲与印度直接棉花贸易的开端
在欧洲主导棉花贸易之前,棉花产业的中心,是亚洲。
从亚洲到欧洲,棉布要穿越两次陆路和两次海路。
在印度,农民在耕作日常食用的农作物之余种植棉花、纺织成棉布,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将布匹运输到港口,乘船渡过印度洋,再由穿越阿拉伯半岛的驼队运往地中海。最后,再由船只运送到地中海各港口。
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一年之后,他获得了贸易许可,绕过阿拉伯中间商,欧洲与印度的直接贸易开始了。
紧随其后,荷兰和英国也开始了在南亚的扩张。17世纪,欧洲大量进口印度的棉纺织品,以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抱怨,印度货入侵了人们的生活。从衣橱到卧室,到处都是印度棉布。
然而,印度的棉布不仅在欧洲市场出售,还参与了全世界范围的贸易。在非洲,印度棉布被用来交易奴隶。
哥伦布:美洲的新市场
在达·伽马来到印度的五年之前,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纷纷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在武力征服之外,他们带来的病菌让印第安人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殖民者获得了大量土地。
大量殖民地被开辟成种植园,而种植园又需要大量劳动力。殖民者人口有限,原住民数量锐减,劳动力从哪里来呢?
非洲。
在非洲,印度棉纺织品颇受欢迎。于是欧洲商人用印度棉布交易黑奴,又将黑奴运往美洲交易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和金银。这就是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
同时,美洲的人口增长,也为棉纺织品创造了新的市场。
而在欧洲本土,大量印度棉布的进口,挤占了本地亚麻和毛纺织品的市场,引起制造商的不满。
于是,在本地商人的施压之下,政府出台了保护主义政策。
保护主义:欧洲本土棉花产业崛起
除了欧洲本土的亚麻、毛纺织品制造商之外,棉产品制造商也反对印度棉布进口。
因为欧洲不生产棉花,劳动力成本又高,本地棉产品很难与进口棉布竞争。英国政府在压力之下,先提高了进口印度棉布的关税,年,又规定进口印花棉布非法,只能进口白色棉布在本地印染。后来,直接规定进口印度棉布非法,只能销售本土生产的棉布。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出台政策禁止进口印度纺织品。
当然了,奴隶贸易不能停,进口印度棉布再出口还是可以的。
亚麻、毛纺织品制造商的反抗,为英国本土的棉花产业商人做了嫁衣。
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欧洲本土的棉花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还希望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分一杯羹。
但欧洲的棉花产业,一来受到原材料的限制,二来又存在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在欧洲本土,可以通过保护主义占领市场,全球贸易就行不通了。
如何降低成本,抢占更多市场,取得更大利益?
欧洲制造商们选择了提高生产率。
工业革命:印度棉纺织业的没落
欧洲的棉花产业,是从抄袭印度开始的。
印度的棉布不但更便宜,质量和图案也更有优势。为了与印度棉布竞争,欧洲人开始学习印度的技术,模仿印度棉纺织品。
技术可以学习,成本怎么降低呢?
18世纪晚期,英国曼彻斯特的博林河边,一个商人建起了一座使用水力纺纱机的工厂。而他的资金,就来源于种植园和奴隶贸易。
殖民地带来的资本推动了技术变革。珍妮纺纱机、水利纺纱机、骡机等发明,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纱线供应量增加,也推动了织布的技术发展。棉纺织业迅速成为经济核心,到了年,英国有六分之一的工人从事棉纺织业。
印度的棉花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年,印度有万英镑棉纺织品出口到英国,十年之后,减少到了33万英镑,并持续降低。很多人因此陷入贫困,甚至死于饥荒。
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但英国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原材料。
电影《为奴十二年》原棉:奴隶的血和泪
原棉从哪里来?
起初,欧洲最主要的原棉供应方是奥斯曼帝国。但随着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奥斯曼的原棉满足不了需求,欧洲需要找到新的原棉供应地。
那么,印度可以吗?东印度公司表示:不行。
他们认为,印度的农民首先要种植满足生活所需的农作物,大量种植棉花会引发饥荒。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印度出口的棉花,大多被用于中国的茶叶贸易。如果将这部分原棉出口到欧洲,那么茶叶贸易将消耗大批金银,东印度公司不愿意这么做。
而且,无论是奥斯曼帝国还是印度,西方势力都会受到本地统治者的对抗。
有没有一个地方,又有土地,又有劳动力,还听话呢?
有,那就是殖民地。
加勒比地区的种植园主开始种植棉花,南美洲种植园主紧随其后。劳动力来源,当然还是奴隶。奴隶贸易再次迎来了高潮。
这仍然不够。一来,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棉花种植园会受到甘蔗种植园的竞争,扩张受限;二来被压迫已久的奴隶终于开始了反抗。比如年,圣多明各岛爆发起义,棉花的价格也随之大涨。
于是,新的一轮压迫开始了。美国南部的种植园,开始种植棉花。
美国南部不但气候适合棉花生长,还有交通运输的优势。17世纪末,棉花已经被引种到美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无法从英国进口棉布,便用自己种植的棉花满足需求。
在圣多明各岛革命爆发之后两年,惠特尼发明了一种新的轧花机,轧花效率提高了50倍。棉花种植园迅速向西扩张。依赖于奴隶贸易,美国成为棉花帝国的另一大轴心。
从地理大发现,欧洲开始与印度直接贸易开始,西方和美国的棉花产业发展史就一直伴随着剥削、压迫和奴役。在棉花种植中“强迫劳动”的,恰恰是他们自己。
参考资料《棉花帝国》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