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陆续被“封装”到机器里,全程不需要工作人员直接干预,只需提前定义好机器。
制造业领域的就业形势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着结构化的悖论,一方面许多岗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制造业企业为此也在持续地改善工作条件,积极推动“机器换人”的进程,但这一状况没有根本性的改观,用工荒现象从普工向高级技工岗位蔓延。当前国家正着力为职业教育提档升级,希望需求方在加快工厂智能化进程的同时,供给方在技术人才培养上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正在发生的劳动替代
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替代史。以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是对人的一种解放,由于更少的工人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棉纱,以至于纺织工人希望通过捣毁纺纱机来恢复就业的盛景。
然而在不久之后,随着各种工业机器的日益普及,人们发现工人如零件一般,只是机器的一部分。年公映的由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将该情形演绎到极致。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电气化在生产体系中的普及,机器可以干人完全干不了的工作,人和机器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人和机器协同作业,劳动强度显著降低,劳动时间也在减少。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步淡化,在许多行业,中国机器智能化已经与欧美同行比肩,拥有了一定技术上的优势,但结构性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年以后,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进入企业的视野与日程,机器智能化成为重要的选项,并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赢得市场密切关联。
1.重体力劳动被加速替代
这是技术进步的红利,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欧拉姆阀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每年都以可观的投入,减少工人在各个环节上的搬运动作,如今几乎没有人工搬运。从最早的拖车到叉车、行车,再到AGV小车,从十几公斤的坯料到几百公斤的产品,都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工序之间有序穿梭,工人只需要校准设备、工装的位置等,设备就可以直接进入加工环节。
2.繁杂、易出错的分拣工作被“高速摄像头”替代
“我乐家居”是一家全屋家居定制企业,多条生产线加工出的板片需要按照客户的标准进行打包和标识。车间里的分拣人员一度比生产人员多,分拣不及时会直接影响下道工序的生产,但是分拣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还会有差错。企业在兴建溧水工厂的时候,综合考虑决定用自动化分拣替代人工操作。
这项决定不仅是为了降低劳动强度,更是优化流程的手段。分拣系统像快递公司的分拣作业一样,借助高速摄像头迅速捕捉每片板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