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考:实物投入产出表与单项物资平衡表比较,有什么不同?——投入产出表分为实物和价值两种类型,前者反映使用价值的运动,后者是按货币编制的,可以反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运动。无论价格形式采用什么原则,是采用工资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还是采用资金利润率生产价格,都可以编制投入产出表。
不仅如此,应用投入产出法,可以利用实际资料,按照各种价格形成的原则进行计算和比较,为调整价格提供客观依据。社会分工引起商品交换,这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它们通过交换,变成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价值的交换,这里应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
所谓等价,就是被交换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等。商品的二重性来自劳动的二重性,同时,劳动力是生产的主要要素之一,编制劳动投入产出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它可以计算接近价值的价格。这种价格与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投入产出表应按照接近价值的价格编制,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比例和速度以及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这种价格只有应用投入产出法才能计算出来。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统一的理论。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它们的总体。”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部门和行业越分越细,越来越多。
分配的对象是生产成果,其中包括生产条件和社会产品,后者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工人阶级生产的产品,除满足他们及其家属的消费外,全部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条件基本上属于公有,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用于他们的消费。需要说明的是,除产品外,还可以编制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表。
如前所述,交换是分工的产物,各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生产资料的交换是属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行为,生活资料的交换是独立于生产之外的行为,两者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马克思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流通领域分为交通、商业和邮电三类不同性质的部门,共同的特点是在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上面增加价值,它们本身不生产使用价值。
消费是总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产品在消费中得到最后完成。消费像交换一样,也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我们认为,生产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手段,而生活消费是它的动力和目的。正如斯大林所说,“人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生产。”
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这就是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许多原理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比如关于社会生产之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的原理;关于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关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关于社会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这些原理在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基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列宁不仅研究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问题,发展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而且研究了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说明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总产品构变化的表式》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它使我们能够弄清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特征和战略比例,对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品投入产出表分为实物和价值两种类型,先从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说起。在我国的计划统计工作中,广泛使用单项产品的物资平衡表。这种平衡表是按重要物资,如粮食、布匹、煤炭、电力、石油、钢材、水泥和木材等分别编制的,分为资源和需求两部分。所谓资源,是指可供分配的物资数量,其来源分为五项。年初库存。这是报告年度年末尚未使用的物资数量,包括生产者企业的成品库存,供销机构的销售库存和消费者企业的库存。当年生产。这是最重要的来源,一般占原材料和燃料总资源的90%以上。
进口。这是解决国内物资不足的途径之一。随着对外实行开放政策,进口物资除对外贸易部分外,还有利用外资购进的国家储备。这是“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只有遇到特殊情况,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才能动用国家储备。
其他资源。这包括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物资的综合利用和其他地方原材料等等。需求包括以下数项:
生产经营。这又分为:生产用物资、经营维修用物资、大修理用物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物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采掘工业的劳动对象是自然资源,制造产品的过程。生产用物资在生产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纺织工业为例,有了纺纱机和棉花才能幼出纱来,有了织布机和纱才能织出布来,有了印染设备和布才能生产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布。这只提到了主要设备和原材料,没有涉及品种繁多的辅助设备和辅助材料。经营维修用物资是指维护固定资产正常运转而进行的中、小修理和经营管理所消耗的物资。
机器设备和房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按计划进行大修理,所使用的物资是为了部分补偿其损耗,能够正常使用它们。当机器设备和房屋在物理性能上不能继续使用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后者主要是指机器设备时,需要购置新的机器设备或建造新的房屋来代替原有的固定资产,叫做更新,它是一次性的全部补偿,与大修理可以划清界限。
至于固定资产改造,有时与大修理结合进行,有时与更新结合进行。固定资产通过更新、改造和大修理,其价值和生产能力常常超过原有的固定资产,带有扩大再生产的性质。基本建设。包括机器设备和建筑材料。
在机器设备、钢材、木材、水泥和玻璃等平衡表中,基本建设占很大的比重。民用物资。城乡居民盖房用的建筑材料和劳动者个人使用的生产物资,属于生产资料。电力、煤炭和纯碱等产品,按其实际用途划分,居民和社会消费的部分属于消费品。在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的平衡表中,居民和社会消费占很大的比重,也有一部分用于生产如布匹,属于生产资料。
出口、补充国家储备和年末库存。与资源部分的进口、动用国家储备和年初库存是对应的,无需说明。其他需求。指前六项以外的需求,一般所占的比重很小。在编制物资平衡表时,定额是重要的技术经济依据,是促进合理使用物资和节约社会劳动的有效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物资平衡表有另一种编制方法,这就是把资源和需求部分的进出口、国家储备和生产库存合并考虑,在需求部分反映它们年末减年初的增减额外贸是出口减进口。在一般情况下,物资的需求量大于资源量。为了使物资分配不留缺口,需要采取各种开源节流的措施,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在开源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生产;在节流方面,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定额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压缩不合理的库存,加速物资的周转速度等等,都是经常采用的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以后,如果供求仍不能平衡,应在平衡差额一项中反映出来。
第一部分是资源,包括年初库存、当年生产、进口、动用国家储备和其他资源,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编这一部分。第二部分的每个横行反映一种物资在产品生产中的分配使用情况,这部分产品叫做中间产品,即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生产过程中被加工和消耗的产品。第三部分是最终产品,即在一定时期生产的,在同一时期内不再加工,退出生产过程的产品。从上往下看,第一部分的每列反映某项资源来源的构成,第二部分的每列反映生产某种产品对该种和其他各种物资的消耗量,第三部分的每列反映最终产品某项用途的构成。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与单项物资平衡表比较。
共同点是:第一,两个表的结构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个表都分为资源和需求两大部分,资源部分的项目相同。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需求是指第二和第三部分。中间产品需求包括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资和基本建设所用的建筑材料;最终产品的项目可列民用物资、补充国家储备、年末库存和出口,上表所列的项目是按经济用途划分的,这样更便于进行经济分析。
第二,计量原则相同,两个表都是按产品法又叫总周转法计算产量,即一个企业消耗本企业生产的产品,计算产量。第三,计量单位相同,它们都是按实物单位,如吨、立方米、度等单位计算的。第四,包括的范围有共同之处。实物产品成千上万,无论物资平衡表还是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不能包括所有的产品,只能从中挑选重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