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新出路”
纺纱、织布、蜡染、裁缝、刺绣……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村落的女子大都有一手绝活。近年来,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不少手工技艺逐渐没落。壮族姑娘刘思蔚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便与合伙人创立了手创工作室。在她的带动下,多名乡村绣娘每年制作上万件手工布艺背包、帽子、围巾、挂件等配饰,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甚至东南亚及欧美国家。
刘思蔚(右一)和妈妈、外婆在村子里缝制手工艺品。受访者供图
壮家姑娘的新创意
80后的刘思蔚,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都坪村板坪组的一名壮族姑娘,也是一名设计师。
刘母心灵手巧,能裁会绣,是县里有名的裁缝,靠一台缝纫机撑起一个家,刘思蔚的学费都是她挣的。从10岁左右起,刘思蔚就给母亲打下手,帮敲裤脚边、敲裙边等,还喜欢拿剩余的碎布料做一些小挂件。母亲发现刘思蔚的天赋后,便把碎布料都留下来给她玩。
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在美术院校主修设计,刘思蔚在服饰设计与制作方面的能力慢慢显现。毕业后,她开了一家服装店,经常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挂件、小布偶搭配服装售卖。很快,她发现这些手工艺品独具特色,比服装还好卖。
在丈夫的支持下,刘思蔚注册了电商店铺,在老家和外婆、母亲一起开了一家手工小作坊,通过电商销售产品。
生产团队小、产品制作周期长,这些都限制了刘思蔚的发挥。她有很多产品创意,但囿于产能和销售限制,家庭作坊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老手艺做出新潮流
年底,刘思蔚遇到了何继良。何继良也是桂林人,曾在广东做过多年服装运营工作,对刘思蔚的创意和产品十分认可。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创业,创立了颇具民族特色和国潮风的“芽小七”品牌。随后,刘思蔚的家庭作坊逐渐规模化、公司化运营。
何继良说:“当地民间刺绣工艺的制作周期较长,不利于规模化生产。为此,我们的品牌在进行产品研发时,在传统平面刺绣工艺上进行了改良与创新,绝大多数产品采用了立体刺绣工艺,将不同颜色、材质、形状的布料进行组合。”
规范化的运营和成熟的供应链,加上优秀的设计,产能逐渐释放。年,该品牌店铺的销售额达到了万余元。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绣娘的加入增加产能。
刘思蔚工作室制作的手工艺产品颇具国潮风。南国早报记者游拥军摄
绣娘的工资是按件计算的,干活的同时还能与老姐妹们聊天,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至今,刘思蔚80多岁的外婆还能凭借自己的巧手拿到每个月多元的工资。许多绣娘慕名而来,“芽小七”越做越大,还在灵川、平乐设置了分点,共解决了多名绣娘的就业问题。
走进刘思蔚的手创工作室,龙头图案的手袋、虎头帽、手工刺绣背包、醒狮元素的国潮风背包……这些别具特色的产品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元素。
“希望通过我的设计,将传统的东西现代化、时尚化,让传统文化成为潮流文化。”刘思蔚说,“现在我更想做的事是,设计出含有桂林元素或者少数民族元素的系列产品,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桂林,了解广西民族文化。”
数十名绣娘正在厂房里工作。南国早报记者游拥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