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上有青花7月22日在嘉定赏蓝印花布

由嘉定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布上青花——南通蓝印花布文化艺术展”7月22日在嘉定博物馆展出。将展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藏的古旧精品、以及创新设计的新纹样、新作品余件套。从传统到现代,展示蓝白艺术古老魅力和鲜活的时代气息,呈现中国蓝印花布图案和技艺之美。

展览现场

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从江南起源后流传至全国,距今已近千年历史。药斑布由嘉定安亭归氏所首创,故称归氏药斑布,诸古籍记载相同。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采用天然的蓝草制作染料,通过织布、刻版、刮浆、染色、刮白、固色、晾晒七道工艺,留下了自然冰纹,形成鲜明的蓝白之美。

明代以来,嘉定农业逐步形成“棉九稻一”的种植结构,嘉定人民比户织作,昼夜不辍,至明末清初,药斑布生产规模臻于鼎盛。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这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鼎盛时期形成了“乡乡都有染布坊,村村都有染布匠”的繁荣局面。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早在年即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此次展览策展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介绍,过去蓝印花布陪伴了一代代人的成长,刚出生的襁褓是“喜鹊登梅”的纹样,咿呀学语时带的是驱邪避毒的五毒肚兜,而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一定要做一条“凤戏牡丹”或是“麒麟送子”的被面。蓝印花布既是百姓的生活实用品,又内涵传统的民间习俗,记录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蓝印花布包袱布民国

此次展览将分为四个部分:钟毓南通“蓝印花”开、根植乡土花繁叶盛、蓝草育蓝艺传千载、留住遗产守住文化,展览作品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历年藏品中精挑细选,包括从江苏、浙江、上海等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古旧精品,以及创新设计的新纹样、新作品余件套。品类包括古旧蓝印花布包袱布、被面、帐檐、服饰等以及现代创意的蓝印花布作品。

展览现场

策展人吴元新现任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等职,他长期以来专注于蓝印花布工艺的抢救、保护、收藏、研究与传承工作。据他介绍,从儿时起,家里便过着祖母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的生活,17岁进入蓝印花布厂,在染坊学艺5年,又专研刻板5年,后在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工作10年,直至年在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的基础上创办了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吴元新几十年来遍访全国蓝印花布产区,抢救、保护明清以来大量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实物。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蓝印花布的图案十分丰富,而且大多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比如取材自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如五蝠捧寿、吉庆有鱼、龙凤呈祥、鹿鹤同春、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也有一些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如“福禄寿”民间吉神。正如吴元新所言,蓝印花布记录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过去蓝印花布陪伴了一代代人的成长,刚出生的襁褓是“喜鹊登梅”的纹样,咿呀学语时带的是驱邪避毒的五毒肚兜,而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一定要做一条“凤戏牡丹”或是“麒麟送子”的被面……”

植物染料靛蓝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染色原料,它是从菘蓝、蓼蓝、木蓝或马蓝等植物的茎或叶中提取的有机色素。早至春秋,晚至明清,民间日常服饰、日用纺织品大量使用靛蓝染色,它色调高雅,具有合成染料无法比拟的优点,在我国传统染织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蓝印花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农耕文化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曾经遍布天下的蓝印花布渐渐淡出民众的生活,然而,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技艺传承,已远远超出了物质使用的范畴,留住这份遗产,守住这份文化,已刻不容缓。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原名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成立于年,是全国第一家蓝印花布私人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项目保护责任单位,是蓝印花布“国家保护”项目责任单位。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新馆

嘉定博物馆和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布上青花——南通蓝印花布文化艺术展》,一是向大家传递蓝印花布艺术之美、工艺之美、实用之美,希望通过这一幅幅经典的蓝印花布使大家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更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4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