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张艺谋国棉厂这7年不是白待的

中科公益爱心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627/6359009.html

“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工具化你就会对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个坏词,(想要自身)有用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

这是《张艺谋的作业》这本书中记录的张艺谋原话。

「有用」是贯穿张艺谋的人生哲学之一。

01

张艺谋出生于年,陕西西安人。他的父亲和两个大伯都毕业于黄埔军校,母亲是皮肤科医生。要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这并不是一个好出身。

少年时期,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张艺谋没能入党入团,甚至很多会议都无法参与。张艺谋之后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说过:「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扭曲。」

他在西安读完小学、初二之后,便去到了乾县的一个农村插队劳动,种田、劳作,过着“不知明天为何物”的迷茫生活。

青年时期的张艺谋

直到年,张艺谋才凭借出色的文体特长迈过了出身的坎儿,在21岁这年成为了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的一名工人。

本来以他这样的出身在当时进工厂是很难的,但是日常积累的“才艺”助了他一臂之力,他会打篮球、擅长写美术字、刷大标语等,换言之,他的「有用修炼术」在关键时候发挥了作用。

进入工厂之后,张艺谋是一刻也没闲着。学拍照、学画画。

张艺谋学拍照的初衷,多少也是想让自己更有用一点。当时是受他表哥的影响,他表哥很爱拍照,玩过几次表哥的相机之后,发现自己也喜欢上了。接着,立马跟表哥和同学借了书,从理论开始学起,看不懂无所谓,先抄下来再说。他坚信“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一抄就是3年,抄了足足几十万字,理论基础算得上夯实了。

接下来就该实践了,那就得买一台相机了。可是,他想要买的那台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相机当时价格是块6,算是天价了。要知道,当时张艺谋的工资是36块一个月,后来涨到40块零2毛,除去各项开支,每个月最多也就能攒下10块钱左右,拿下相机遥远至极。

为了尽快拥有相机,张艺谋去参加了几次工厂组织的献血,拿到了20块的补助。功夫不负有心人,积攒了3年,在年,他终于买下了这台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相机。

有了相机,胶卷的费用又让他心头一紧。当时一卷胶卷一块八,不算药水和相纸的钱,一张照片要一毛多,为了最大限度省钱,张艺谋绝对不会随便按下快门,必须等光线、云雾、角度等一切到位了,才果断“咔嚓”。

正因如此,张艺谋的照片质量都很高。构图清晰、精准,基本不用什么后期修饰,人见人夸。时间长了,张艺谋在厂里的名气就起来了,还收获了“国棉八厂四大才子之一”的名号。

张艺谋(左一)在厂宿舍给工友讲笑话。

都说艺术不分家,张艺谋一边拍照,还一边学习画画。幸运的是,当时厂里有不少美院或美院附中毕业的美术人才,负责织布、纺纱、印染工艺室的图案设计。张艺谋逮住了学习的好机会,凭借自己车间宣传员的职务,借机提问和学习,得到了不少的熏陶和启发。

谈起这段经历,张艺谋在《张艺谋的作业》这本书中回忆说,“直到今天,我这半瓶子,其实都不算半瓶子,就一瓶底儿粗浅的美学知识,仍旧发挥着功用。我自己的体会是,拍电影的时候,你其实也不需要对美学了解那么透,你知道了粗浅的基础性的东西,就可以举一反三了。比如对于国画、水粉、水彩、油画、素描、对点线面这些美学常识,我就那么几年粗浅的了解,在你的判断体系和价值取向都有的前提下,在你对呈现的介质有深入理解的前提下,你就有了支点,在深度和广度下,能取得点石成金的效果。”

就这样,张艺谋在国棉八厂一待就是七年。

02

直到年恢复高考以后,张艺谋的人生才迎来新的转折。

起初,听到恢复高考的好消息,张艺谋内心是毫无念想的。毕竟,他只上到初二就进入社会了,连高中的门槛都没迈进过,上大学对他而言是很遥远的事情,或者说毫无概念。他依旧是每天上下班,闲时拍照、学画画。

年,“这是最后一年面向社会招生”的传言纷至沓来,厂里的人纷纷动摇起来了,张艺谋这才对上大学有了紧迫感。

但是,上大学考什么又成了一道难题。

张艺谋第一个想法是去考体育学院,觉得自己会玩的球类还不少,但转念一想,自己终归是业余,成功的几率不大。第二个想法是自己也学了点画画,要不去考美院,了解到美院的要求是考素描,张艺谋就借了俩石膏球在宿舍练习,练习了十天八天,发现连球都描不圆,只能放弃了。

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畜牧业专业分比较低,很容易上,张艺谋就琢磨去考西北农学院了。

这时候,染印厂的田钧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你拍照不错,可以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啊。张艺谋一听直接懵了,这是个什么学校?怀着好奇的心情,张艺谋还是决定一探究竟。

他守着《人民日报》看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简章,第一个让他发难的就是年龄限制,摄影系只招到22岁,而当时的张艺谋已经27岁了。

但是,张艺谋还是决定一试,他趁着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去北电报名。尽管老师们对他的作品很认可,但还是输在了年龄这个门槛上,最终名都没报上。

田均看到“败北”的张艺谋,于是又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一封信。田钧说:“(部长)是个内行,你不妨给他写封信,把你的作品寄去,照片很直观,他一看就知道好坏,没准一爱才,就把你给要了。”

张艺谋一听就来劲了,他马上叫上朋友去借了一间临时搭在厕所的暗房,首先将自认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照片给冲了出来。当时,他身边又有人提醒,北电很专业,光弄些花花草草的照片怕是不行。张艺谋也觉得不能这么草率,于是赶紧召集了当时国棉八厂除他之外的三位才子,让他们扮演成被捕的海军战士,拍了几组人像,放进作品集。

作品的事情搞定了,接下来就是着手写信了。“军师”田钧再一次上线,嘱咐张艺谋给领导写信,字一定要大,内容一定要简短,诉求一定要清晰。张艺谋按照田均的建议,把一切准备好,就托人将信和作品送了出去。

本来张艺谋只是抱着努力一试的心态,出乎意料的是,这封信真到了文化部部长黄镇手中。黄镇一看张艺谋的作品集,觉得“很有水平”,就向电影学院领导小组提议,以进修生或其他适当名义招收张艺谋。

但是,没过多久,电影学院领导小组委婉地回绝了这个提议,理由是年龄差距和现实不符。幸运的是,一向爱才的黄镇非常坚持,有传言说,他当时拍了桌子,说了九个字:“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

就这样,张艺谋如愿地等来了“北电报到”的通知信。他急急忙忙地赶去北电签到,连名字都是手写的,别人的都是提前打印的,不管如何,张艺谋仓促地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

至此,张艺谋的7年工人生活在此画上句号。

注:将为你解读张艺谋的北电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6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