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23/6122185.html说起《木兰辞》,大家都能想到那句: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在我们的印象里一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个女性形象。虽然迪士尼的《花木兰》拍得不尽人意,但是不妨碍我们对一千年前动荡不安的年代和坚定信念的木兰的向往。今天简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扒一扒,这首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木兰辞》和那个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兰辞》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讲的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十二年,最终凯旋而归,荣归故里。全文第一句就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蝉虫的叫声,纺纱织布发出的唧唧声音都掩不住女孩的叹息声。南北朝时期纺织业极为发达,平民家的孩子白天做家务,晚上有时间就会纺纱织布。能听到蝉虫及织布机的声音,应该是夏日的傍晚,劳作了一天的木兰坐在织布机前,父母和木兰可能只隔着一层门窗,才能清晰的听到她的叹息声。这是一种场景叙述故事的开始,这样的悬念开头,立刻就勾起了大家的好奇,木兰在忧愁什么呢?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是阿尔泰语系(蒙、藏、满、回等)对首领的称呼,因此木兰要么是少数民族,要么是生活在少数民族执政下的平民百姓。这首叙事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所以木兰的故事应该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最符合的应该是北魏的拓跋政权,掌权者是鲜卑族。大点兵,国家级的大规模征兵,送征兵册的官吏如此高效地把军帖传达到了各家各户,两个方向的推测:一是当时战争要么是频繁到家常便饭,官兵已经熟悉了整个流程;二是这场战争格外重要,关系到国家危亡。再往后: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卷是个虚词,形容从中央到府城再到县镇每一级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一方面可以看出来征兵的范围之大,简直是举全国之力。另一方面,每层点兵册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是非去不可的局面,这是木兰担忧的主要原因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按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征兵规则,家里如果除了女性只有一个男性的情况下,是不会被征兵的,木兰提到家里没有哥哥,结合后文可以确定家里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父亲是唯一适龄的男丁。按照当时人们的生育年龄来计算,木兰父亲应该三十多岁。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战争频发,国家对征兵从20-60岁,降到满十八岁就要到服兵役,三十余岁的男性,不可能躲过一波又一波的兵役,既然父亲之前可以上前线,还能安然归来,这次的兵役为什么木兰担忧至此?也许木兰父亲是不是参加过其他的战争,而且在之前的战场上受过伤,假如这次再去,估计跟家人就是诀别,所以木兰才担心。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总是戏剧化地给女孩子把头发扎上就可以冒充男生,但是进入军队行军打仗是需要严格的核查的。木兰可以顶替父亲,一方面说明当时的审查可能不太严格,一方面会不会也有可能是木兰父亲有一些人脉,帮助女儿躲避了筛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几句诗只表达了木兰的担忧,却没表现出对征兵的不满。每个朝代都想让女人和孩子避开战争,可是事实上她们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一支军队中不知道有多少“木兰”在其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民间有交易的市集,牲口、用具都可以在市集上购买,说明当时的经济水平相当发达,民间形成了各种详细分化的市集,市场贸易便捷。购买骏马也侧面说明木兰不是汉族政权,恰巧北魏时期,骑兵是鲜卑人的特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经过黄河,越过高山,走过燕然山,这是一条漫长的征战之路,这条路走了多久呢?整整12年,行程万里。战争怎么个残酷,战场上木兰经历了什么?一个正值妙龄的姑娘在千万的男兵中,种种的不便、质疑、好奇、突发状况……她又是如何应对化解?诗中十二年的经历只用了两句话描述其悲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后面介绍了木兰打仗归来,受到了丰厚的封赏,然后拒绝了高官厚禄,返回了家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能家人早已认为木兰死在了战场上,当得知女儿归来,父母泪眼朦胧,相互搀扶才能看清木兰,姐姐为她整理房间,弟弟杀猪宰羊庆祝她还乡。12年后,她终于从战场上的将军重新换回女子身份。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同伴惊奇,十二年相处,竟然没看出来你是个女娇郎木兰应该是得意中带着心酸的吧,得意自己伪装的天衣无缝,得意自己战场归来安然返乡,心酸自己原本十二年的无忧无虑的女儿时光。在那个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有多少“木兰”没能回来,即使回到家的木兰,也不是十二年前的自己了。这首叙事诗写得太真实了,后来木兰这个IP也不断被翻拍,今天就为大家解决一个疑惑:历史上真的有木兰吗?答案:有!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大致推算出木兰为北魏时期鲜卑人,参与了一场12年的战争,途径黄河、燕然山(今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结合相关资料,这场木兰参与的战争应该是公元年的北魏对抗当时的游牧民族柔然之战。国家政权、经济、时代背景以及战争时间和位置都能对得上,这其实大概率就证明木兰确有其人。其实在年,曹熙先生就曾发表过《木兰辞新考》,明确表示木兰是真实存在的,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的事迹是真实的,但是姓氏“花”是后来人加上的。木兰是鲜卑族,而鲜卑族是没有姓的。“木兰”通“穆兰”,在鲜卑语中“穆兰”意为“哨鹿”。我们之前说北魏为“军户”家庭提供土地耕作,当闲暇和战争时,这些军户要去前线作战,作为军户家庭,父母给孩子取这个崇尚武力,机警灵动的名字再合理不过了。#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