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西卫视」在广西河池南丹县,生活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当地男子都穿着齐膝高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族群之一,堪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其服饰炫丽多彩,风格独特,工艺繁杂,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是生命传承的载体。白裤瑶与大自然的碰撞白裤瑶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辅以黑蓝、橘红、白色。在先秦的诗经《采绿》中“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便有以植物蓝草提取蓝靛有机染料染布的记载,白裤瑶妇女承袭了这种染布工艺,经过多道工序,把一条条布匹染成神秘的天然之蓝。白裤瑶服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血之作,所用材料均摄取于大自然。也许,你无法把大自然这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与一件色彩斑斓的服饰联系到一起,但勤劳聪慧的白裤瑶妇女,却能用她们化平淡于神奇的灵巧双手,把自然之物改造成家人抗寒保暖的身上衣。白裤瑶人认为,大自然博大又充满灵性,有着神奇的力量,不能一味地索取而要懂得感恩,与自然万物和平共生才是正道,所以他们把大自然的花花草草、飞禽走兽绣到服饰上,并以白腹锦鸡的形象为原型制作男子服饰。白裤瑶女子服饰则更丰富艳丽,色彩斑斓的百褶裙对折起来宛如展翅飞舞的花蝴蝶,翩跹在房前屋后,驻足在河畔田间,把自然界动植物的美诠释到极致。勤劳的蜜蜂之白裤瑶妇女由于白裤瑶服饰工序繁杂,耗时较长,制作一套服饰往往要一年之久,白裤瑶妇女像勤劳的蜜蜂一样见缝插针,只要不忙劳作,只要做完家务,她们的手头必定拿着绣件,或者嗡嗡地摇着纺车,仿佛她们每时每刻都在做与服饰相关的事,她们就是那台不知疲倦的老织布机,任由时光飞梭,吱吖吱吖地纺织平静而厚实的一生。白裤瑶服饰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一件精心打造的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精湛,时间跨度漫长,纺纱、织布、染色、刺绣、缝制、压褶等三十六道工序,一环扣一环,每一道工序,从选材到制作,都饱含着白裤瑶人对生活的记忆、对情感的寄托和对信仰的追求,是他们厚重文化的鲜明表达。制作过程春天是采摘野山药的时节,白裤瑶妇女摆动着斑斓的百褶裙,如一只彩蝶徐徐移向山上的土坡,目光在百草中搜寻,挖出肥沃的野山药根茎,用它来熬煮纱线,增加纱线的韧度和光滑度。凿粘膏树是取粘膏汁前必须进行的工序,在粘膏树上凿一些小孔,取下膏汁混合牛油熬制粘膏画原料,是白裤瑶服饰不可或缺的蜡染原料。凿过根部的粘膏树,一年一年地膨胀,变成形状独特的大树立于村寨周围,像一个个酒瓶子,又像怀胎十月的瑶山孕妇,成为瑶山村寨一道独特的风景。用粘膏汁进行蜡染时,须用特制的斧形小刀片一刀一刀地进行绘制,精雕细凿,极其考究娴熟程度与审美能力。一盆炭火,半块铁锅,一汪膏汁,两把斧形刀,一小节牛角压在绘制的方形图案里。跑纱在服饰制作里,算是一个庞大的工序,白裤瑶妇女要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打桩布阵,跑纱梳纱收纱,一气呵成,不能停滞。洁白的纱线从一个中心点开始,以方阵的形式在大地上铺开画笔,构成一个回字。国家级非遗技艺瑶族服饰传承人何金秀:因为它这里是根线,两个人要跑五六公里,一两个钟头吧,二十多岁的姑娘跑她们觉得很累,但是我们已经跑习惯了,我觉得也没有那么累。独具特色的白裤瑶服饰绑腿是白裤瑶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男子的白裤与女子的百褶裙都只及膝,在天寒地冻的冬日,绑腿不仅美观,更能御寒。绑腿以橘红为底色,用挑绣的手法,把白色的十字叠加到黑色的斜十字上,组合成米字型。绑腿后方是黑白相间的方格子,绑在脚上,远远望去,与锦鸡尾部的羽毛十分相似。女孩们还喜欢在绑腿加上缤纷艳丽的彩珠。在南丹里湖瑶族乡,有这样一座小学,在学校里瑶族小朋友们,可以参加瑶族的特色活动项目,包括白裤瑶民族服饰传承班,白裤瑶皮鼓队,白裤瑶陀螺队等,何金秀就是这所学校白裤瑶服饰传承班的老师,在这里,何金秀可以把她的白裤瑶手工艺传承给每一位瑶族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孩子们沉浸在刺绣的快乐中,他们手中简单的绣样,也许会在十余年后,变成白裤瑶美丽、独特而纯朴的服饰,传承着祖先遗留下的技艺、文化与精神。白裤瑶服饰,日常装简洁朴素,便于劳作,盛装庄重艳丽,尽显华贵。独具特色的白裤瑶服饰,不仅是民族史、文化史、崇拜史的集结,更是白裤瑶审美、情感、智慧的依托。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