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经济规模的方法
某一产品生产的最佳规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专业化的程度等等。由于这些影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最佳规模也在变化。一般产品结构越复杂、生产加工技术越复杂,最佳规模就越大;生产专业化的程度越高,最佳规模越小。确定经济规模的方法有:
(一)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最低平均成本。不同规模的企业,当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比例时,都会出现这一规模的最低平均成本,比较同一产业不同规模企业的最低平均成本,可以选出最经济的生产规模。
这种比较方式较易操作,但是,由于企业的平均成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规模因素外,还受到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职工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当数据资料不充分时,很难得出最低平均成本一定来自规模经济的结论。
(二)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盈利水平。当各企业的市场销售价格接近或相同时,平均利润最高的规模是同类生产中经济效益最佳的规模。
(三)增量成本分析。增量成本是指由于规模扩大企业总成本增加的数额。为了扩大规模,企业必须增加固定成本要素和可变成本要素的投入。对规模扩大比率和成本增加比率的比较分析,可以寻找出规模收益递增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扩大规模,企业的经济收益会相应提高。规模扩大一定比率引起的成本增加比率,称为成本弹性系数。
(四)生存技术法。生存技术法是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提出来的。施蒂格勒认为,在一产业中,如果全部企业拥有完全相同的资源,处于完全相同的经济环境,则最佳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最强,发展最快。因此,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可以确定最佳规模。
生存技术法的分析过程是:
1.把产业内的企业按规模大小分组。例如,啤酒行业按0~3万吨,3万吨~5万吨,5万吨~10万吨,10万吨以上分若干组。
2.列出基期各规模组产量在产业总产出中的比重。
3.每年依据企业新的规模变动,把企业归入相应的规模组。例如,A企业原规模为年产3万吨啤酒,5年后规模扩大至年产8万吨,就将其编入5万吨~10万吨规模组。然后计算当年各规模组的产量比重。
4.经过较长时期的统计、计算,分析各规模组产量比重的变化趋势,选出产量比重持续上升的规模组。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为了提高生存能力,要通过规模调整,提高经济收益。所以,有条件的企业将向最佳规模靠近,使这一组的产量比重上升。而规模不经济的企业,由于缺乏生存能力,这一规模组的产量比重会减少。
利用生存技术法进行分析必须注意:(1)产业内的全部企业应当拥有相同质量的生产要素。如果企业拥有不同质量的生产要素,产业的最佳规模就不是唯一的,而应有多个。(2)各规模组的企业必须共处同一个市场。如果各企业的市场环境不同,便不能比较不同规模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3)产业内应有许多企业,每一规模组都有几家企业。否则,难以排除管理、技术对生存能力的影响,使分析缺乏准确性。
二、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经济规模
据国家计委组织有关部门的测算,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经济规模区间如下。(一)纺纱。纺纱企业的规模与纺纱类别、纱支、原料供应与质量、投资回收期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测算,在我国目前的纺织技术条件下,棉纺纱企业的起始规模应不低于年产2万锭,经济规模为年产3万锭~5万锭。
(二)造纸。造纸企业的规模受纸浆种类、工艺、设备、供水、污水处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据测算,我国新闻用纸企业的起始规模应不低于日产万吨,目前技术条件下的经济规模为日产万吨。
(三)石化。炼油企业规模受原油资源、加工深度、环境保护、能源成本、综合商品率的影响。起始规模应不低于产年万吨。考虑与其他化工产品生产最佳规模配套,炼油企业的经济规模应为年产万吨;采用我国国产装置的纯碱企业,用氨碱法生产的经济规模为年产20万吨,用联碱法生产的经济规模为年产18万吨;合成氨企业规模与原料种类、生产技术、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起始规模应不低于年产10万吨,经济规模为年产30万吨~45万吨;乙烯企业规模与产品种类、原料、设备、工艺、能源消耗等因素关系密切。起始规模应不低于年产30万吨,经济规模为年产30万吨~50万吨。合成纤维企业规模受化纤种类、生产配套能力、工艺设备选择等要素的影响。锦纶聚合与纺丝联合生产企业的起始规模为不低于年产0吨,经济规模为年产1万吨。
(四)水泥。水泥企业规模与产品品种、生产工艺、炉窑设备类型、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采用国产设备的水泥生产企业,经济规模为日产0吨;采用进口设备的,经济规模为日产吨。
(五)铝。电解铝企业规模与工艺装备水平、电能消耗、环境保护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小经济规模应为年产2.5万吨~3万吨,系列生产企业的经济规模为年产20万吨~30万吨。
(六)汽车。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轻型汽车总装企业的经济规模为年产10万辆~20万辆;轿车生产企业的经济规模为年产30万辆。
(七)家用电器。冰箱生产企业的最小经济规模为年产20万台,经济效益最佳的规模为年产40万台;空调生产企业生产窗式空调的经济规模为年产10万台,综合生产窗式与分体式空调的经济规模为年产14万台;彩电生产企业的经济规模,在单班生产时为年产万台;彩管生产的经济规模为年产万支;玻壳生产经济规模为年产万套;录像机生产经济规模为日产台。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经济规模标准
在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特别确定了第一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标准。在《纲要》中还特设了一个附件《关于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标准(第一批)的若于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为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提高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少数规模效益比较显著、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热点产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标准作了规定。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标准,是指在90年代新建、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合理建设规模。经济规模标准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都应照此执行。
(二)符合经济规模标准的建设项目,仍按现行审批程序报批;低于经济规模标准的项目,原则上不予批准。考虑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的特殊情况,在这些地区建设低于经济规模标准的项目,需由筹建单位申述建设理由,报经行业归口部门审查同意后,按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管理工作的分工,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别报送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审批。
(三)国家鼓励工业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建设项目的经济规模标准。对符合经济规模标准的建设项目,银行应在贷款和用汇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按国家规定程序,经国务院或授权部门批准,可发行债券或股票筹措建设资金。
(四)国务院授权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公布规模效益显著产品的经济规模标准,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