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改稻为桑是有显著收益

最好的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改稻为桑就是一个拙劣版的羊吃人圈地运动,在《大明王朝》里处处透着别扭。从来没有听说封建官僚能够办好资本主义的。

明末中国江南地区已经出现较大规模的雇佣劳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个萌芽并没有成长为真正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全世界人类社会的资本主义往往从纺织业开始发端呢?因为纺织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一般产业。

在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在一定条件下,产出同劳动量成正比,投入多少人力大体上就能打多少粮食,所谓“天道酬勤、地不欺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力投入和最终产出密切相关;二是农业生产有天然上限,达到某个极限之后,在怎么投入劳动力,再怎么改良技术改良管理,也打不出多的粮食了;三是市场天然受限,粮食容易腐坏,粮食种类多样,难以标准化衡量质量,而且人的肚子有限,突然产出十倍的粮食那铁定吃不完;四是不怎么需要高级协同劳动,除了少数大型水利,一般一个村子庄园内部就能满足产业合作要求。

所以封建社会的经济一般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般是本村本庄园自己消费,只有少量产品用于商品交换。而种生产模式也就造成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对佃农来说,由于人口数量总是倾向于无限膨胀,想要租种一份土地就需要竞相压价,最终缴纳的地租,总是让农民处于勉强不饿死的境地。农民一方面在可控的范围内十分勤劳,积极的用劳力换粮食,另一方面厌恶任何风险。

因为一旦这种勉强维持的生产关系失去平衡,青黄不接时候的粮食不够,那么农民将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贷(放贷的往往和地主有关联)。而对古代的高利贷者来说,把钱放出去的经营风险是很大的,因为借钱的基本都是穷人(找个像《活着》里边福贵这样的地主傻儿子太难了),还不起逼急了大不了找个绳子上吊,所以为了抵冲风险,利息必定很高。

而对农民而言,他们一旦借贷,其高昂的利息增速必定超过农业社会的缓慢积累,最后结局注定是卖儿卖女之后被“驴打滚”的利息逼死。其实这种观念一直遗留到现代,几十年前许多国人都视借贷为天大的祸事,宁可攒一辈子钱再买房,也不愿意考虑贷款。

这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产关系自然造成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虽然不像奴隶社会那样,奴隶主必须随时用皮鞭棍棒监督奴隶,但农民的抗租行为是非常常见的,地主不养几个打手别想把租子收上来。把农民逼急了,直接半夜砍了地主头的也不少见。所以,同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很多社会福利一样,封建社会也有自己缓解阶级矛盾的办法。在中国而言,主要是依靠发达的宗族势力。

与西方的种植园经济不同,中国的农村大多数是“王家庄”、“李家村”这样的单一姓氏村落。在这样的村落里,其实土地产权并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清晰。你很难说清土地究竟是地主(族长)所有,还是整个宗族共有。宗族内部的规则虽依然残酷,但却包装在人情和伦理的遮羞布之下。对比小村里“小姓”、“外姓”的待遇,普通农民还是不敢脱离宗族的。最起码在宗族内部,佃农还是比较稳定的有租种权的,理论上婚丧嫁娶等大项事还是会互相帮衬的,就算是孤寡老人,只要还有一口余粮,一般也不会眼看着活活饿死。

现代人不肯生育,主要是负不起养育孩子的无限责任,即使政府给予有限的补贴也不行。而宗族,恰好会担负其这个无限责任,但前提是个人也对宗族承担无限责任,自由意志是绝不允许的。要知道,在古代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几乎为零的社会保障,决定了各个家族其实和固定在某块土地上的狼群没什么区别。一旦脱离了宗族的穷保障,个人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对这种穷保障,农业社会的人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一方面是永远化解不开的、深刻的、寻死觅活的家庭矛盾,一方面又是长年的压抑和隐忍,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伦理。中国直到十几年前,自杀率最高的群体都是中老年农村妇女,可为明证。

顺便说一下,美洲作物引进之后,中国人口又一轮膨胀,有的宗族势力本身就不发达的地区,人们会结成教团以自保,这就是雍正乾隆年间中国西北苏菲教团迅速膨胀的原因。

宗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整个社会文化深受影响。比如收地租,一般约定的租子都是天价。为什么?因为地主也没指望能把约定的租子全部收上来。比如纸面上写的是十斗粮食,到了年底,农民一哭,地主一吓,最后博弈的结果能收六斗就不错了。

官府也是一样,上级催着收粮,下级各种为难,最后能完成七八成任务就算优秀。换句话说,在整个社会,契约里约定的本来就是不打算彻底执行的,谁要是不讲情面,非要完全落实,那就会被认为是故意找事(一般是提醒你赶快把孝敬送上去),不是每个人都是张居正。这种思维惯性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时期,九十年代每年都要评“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为什么纺织业往往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呢?因为纺织业的特点同种植业、畜牧业不同。上面说农业一般产出和人力投入正相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在纺织业不是这样。纺车有一个特点,就是你纺一根纱也是纺,纺五根纱也是纺。你想想看,一般纺纱的都是妇女,没多少体力,能干这个活说明纺纱不怎么费力。经过精巧的设计,几根平行的纱线可以让劳动效率成倍提高。

而且,只要把原料供上,理论上纺织品产量可以无限。与粮食需求的制约不同,一般人的饭量不会突然扩大,可对服装的需求可以几乎无限提升。过去一件衣服够过一年,现在只要有钱一年可以买十件,穿不了可以放着。而且可以对衣服材料、经纬密度、花边工艺不断改进。纺织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摆脱农业社会生产规律,资本投入的作用超过劳动力投入的产业。英国的珍妮纺织机为什么有名?因为它不断改进,可以同时纺几十上百根纱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可是,如果没有蒸汽机,这种效率的提升还是有限的。因为纺织机再如何改进,它也是个手工业。纺织机内部摩擦是有阻尼的,尽管人们采用了金属轴套、添加润滑脂等办法拼命降低这种阻尼,但总有个极限。前面提到的可以同时纺几十上百根纱的珍妮纺织机,其实大多数是利用水力工作的,应用场景非常有限。如果靠人力,十几根就到头了。没有稳定的动力来源,人类又会在某个限度上达到极限,回到农业社会的模式,资本主义也就永远只能是萌芽而已。

当瓦特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结合的一刻,资本的神龙才解除了封禁,开始发挥它无与伦比的威力,人类社会才被以空前的力度被改造,并永远也不会回到过去了。

回到本问题。“改稻为桑”就是拙劣版的“羊吃人”圈地运动。皇上为了填补亏空,异想天开要求江南地区把一部分土地从种粮食改为种桑树,产出的蚕茧由纺织大户收购,纺成丝绸卖给洋人,这样可以大赚一笔白银。理论上,农民的收入更高了,商户能赚钱,朝廷能收税,看起来不错,可一推行就是处处梗阻。

首先第一个环节,把种粮食的土地改成种桑树。这意味着什么?本来自己种地自己吃的自然经济被彻底改变了。农民要想吃粮就要到市场上去买。可粮食又没有一个稳定的市场供应,鉴于这种需求是绝对的刚需,少量的缺口必定会造成粮价飞涨,农民那点固定的蚕茧收入必定跟不上市场,这是农民的老经验,自己不种地,靠买米过日子,肯定不靠谱。

那英国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一个是欧洲大陆粮食相对充足(农业技术改进造成有余粮),欧洲海运又方便;第二,有爱尔兰这样的殖民地,整个爱尔兰的地形就像一个高尔夫球场,全是肥沃的耕地,而且就算你爱尔兰人饿死、造反,你也没办法影响英国本土;第三,还有土地无穷尽的美洲。你大明可是早早扩张到了地理极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可以让那一块儿地烂掉呢?

第二个环节,买地。农民不愿改稻为桑,就要想办法逼他们。一开始杭州知府马宁远的办法比较笨,带兵踏苗,逼农民改作物。后来严世蕃比较聪明,知道只有让农民把地卖了,失去所有权,自然就听人摆布了。可农民只要有一口吃的,谁会把土地卖了?就算卖也是高价,沈一石这样的商人承受不起。

怎么办?毁堤淹田。当年的收成全泡汤了。农民还要吃饭,只能想办法搞钱(或者粮)。严世蕃想得比较周密,敢进口粮食的,扣上通倭罪名;临省也不准支援借贷粮食。这就逼着农民卖地,唯一的买家就是沈一石等官商,价钱自然不会高。可是,农民也不是傻瓜,特别是好几个县的农民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的时候,蕴含的能量是完全可以掀翻当地统治秩序的。这就像是按着狗头去钻洞,十之八九会被狗咬。

这里有一个悖论。收购土地的价格一般是有一个市场公允价的,就是该土地年产量的倍数(比如一年能收二百斤粮食,那地价就是两千斤粮价,换成钱就是五十两)。本来,按照严世蕃的计划,把农民弄得没饭吃,就只能低价卖地。可现在粮食缺乏,粮价飞涨,要按照公允价计算,花的钱应该更多(比如钢铁价格上涨,铁矿价格是不是也要涨?)。

如果用钱买地,价格低了农民肯定不肯卖。如果用粮食买地,那么农民之间互相周济一下,挺过今年是没问题的,你就只能买到一小部分地。电视剧里自以为是的高翰文,一到杭州就被人仙人跳,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签字承认一个比实际低得多的粮价,这样沈一石才能低价拿地,出了事也有人背锅。当然这个被霸气侧漏的海瑞和王用汲阻止了。

看明白没有?严世蕃就是想利用粮食这个刚需逼农民。想用可流动的银子(还不给够)去换不可流动的土地。其实这就是考验农民,看你敢不敢造反。这不是玩火是什么?他敢这么玩,其他官僚都不敢这么玩。胡宗宪生怕农民造反,千方百计想办法找粮食;海瑞想尽办法维护农民利益,保持地价。

严嵩知道真相后气得要死,大叫早晚被严世蕃害死。几个清流倒是希望把事情搞大,反正他们不在台上,织造局连坏名声都不想担,沈一石打一个织造局的灯笼都能逼着大太监装疯……你又想立封建社会的牌坊,不想乱,又让农民一步到位变成产业工人,可能吗?任何社会解体,都会先制造海量流氓无产者,流氓无产者多了,怎么可能不造成政治动荡呢?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电视剧默认被淹的都是自耕农和中小地主的地。现实中,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地大部分是大地主的。如果这么搞,恐怕早就有高官手撕严世蕃了。

历史上英国是怎么办的呢?没啥办法。继承危机、新旧贵族内战、宗教改革、砍国王头到最后光荣革命,整个天翻地覆。嘉靖想在封建社会的框架下搞一个有限的官僚资本主义,怎么可能?

第三个环节,雇佣生产。按照严世蕃的算盘,农民失了地,就会转变为农业工人,替他们种桑树。女人将会变为女工,进厂子纺织。可是这还是违反了封建社会的逻辑。一方面,封建社会最怕什么?最怕流民。流民都快饿死了,自然什么都赶干,每到一处就会破坏当地封建秩序,制造更多的流民。

严世蕃幻想着这些流民能够直接就地转化为工人,只能说想得太简单了。种稻子的农民能直接种好桑树吗?会采蚕茧吗?土地被重新划分界限,多少人会失业?多出来的劳动力怎么办?历史上英国怎么办的?羊吃人搞出来一大堆失地农民,宁可流浪也不进工厂(进去几年就被累死了),英国直接《济贫法》、《新济贫法》,要么进劳改营,要么进工厂,要么吊死。

还有,农民都是活在宗族里的。过去一个村的人合作种地,宗族里对农民实行穷保障。这个穷保障,对农民是很重要的。现在呢,改由商家发钱。很明显,这会让原有的“互相负有无限义务”的宗族社会破产。

地主抵制这种变革可以理解,那农民为什么也抵制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大凡社会变革的时代,普通人都是被甩出原有社会关系的。那个时代又不像今天可以出门打工,旧的社会关系没有了,新的社会关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谁来管他们的死活?电视剧里因为改稻为桑没成功,所以没演这些,但是后代义和团的事大家都知道。

总之,封建社会的母鸡孵不出资本主义的蛋。一个拍脑袋决策的皇帝,想要搞一个局部的官僚资本主义弥补封建社会的亏空,刚刚开始就困困重重。社会的进步不是原有的上层建筑能够把控的,要么变革变不起来,要么把那个“控制者”扯得粉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6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