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筑业应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的新路。规划描绘的未来远景,其中一条就是建筑工业化的全面实现。《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要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建筑工业化成为“十四五”规划关键词,可见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建筑工业化变革将成为我国建筑业不可阻挡的行业趋势。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成为十四五关键词建筑工业化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造船和汽车生产效率。随着欧洲新建筑运动的兴起,工厂预制和现场机械得以实施,逐渐形成了建筑工业化的初步理论雏形。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的时代标志年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概念,希望建筑也像二十世纪上上半叶“批量复制”汽车那样“批量复制”建筑。
勒.柯布西耶新概念建筑最早原型年,《政府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中定义了“建筑工业化”: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
“一五”计划中提出借鉴苏联及东欧各国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拉开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序幕。
年北京民族饭店首次应用装配式框剪2.持续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
装配式建筑应用大量推广,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预应力空心板等多种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北京从东欧引入了装配式大板住宅体系,建设面积达70万平米,至80年代末全国已经形成预制构件厂数万家,年产量达万平米。
年兴建的北京前三门住宅区3.低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年
随着我国建筑设计多样化,个性化,商砼、模板、脚手架的普及,现浇混凝土结构逐渐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同时,在年的唐山大地震中,预制板的砖混结构房屋,预制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等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人们对装配式体系抗震性能的担忧,装配式建筑也随之急剧减少。
唐山大地震中预制大板建筑破坏严重4.新发展阶段—年至今
随着我国建筑科技的持续进步,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面对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建筑业工人数量的减少,近几年多地出现“用工荒”,人工成本大幅提高,通过实现建筑工业化成为新时代建筑企业应对行业严峻形势和挑战的出路。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然而,年以来,受疫情不利影响,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产能过剩仍需消化,基建投资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一些传统建筑公司巨头破产重组。再加上我国建筑工业化工作基础薄弱,社会认知度不足,成本无竞争优势,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业技术人才和工人缺乏等问题,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瓶颈,面临着诸多挑战。
装配式建筑PC构件加工工厂虽然形势严峻,挑战颇多,我国“十四五”规划多次提及基础设施建设,基建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必将带来大量基建重大工程,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多订单。
装配式建筑PC构件安装施工装配式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相关部门规划文件,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要达到30%,政策补贴驱动,装配式渗透率强制要求,叠加装配式建筑技术日益进步,自身优势逐步显现,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发展空间巨大。同时,装配式建筑将为建筑信息化赋能,为BIM技术集成应用,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等领域的迅速发展的提供契机,在实现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带来无限机遇。
建筑工业化促进BIM技术集成等领域发展#装配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