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现代袜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织袜行业有了更快的发展,从80年代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使织袜企业从生产规模、设备工艺以及品种、质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名优品牌的袜子在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从90年代开始,一批国有集体的织袜骨干企业在经济转型期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生产萎缩、效益滑坡、使企业陷人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品种单一,包袱沉重,成本上升,库存增加,再加上观念陈旧,机制太死,使这些企业有的破产,有的被兼并,有的转产。
与此同时,一批新型、充满活力的民营织袜企业、独资或是合资的企业开始崛起,且发展迅猛,在短短的几年中,在生产规模、设备数量、花色品种及营销手段等方面都大大超过原有的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织袜行业的主力军。其中尤以浙江省诸暨市的织袜业经过近10年艰辛而成功创业之路,现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形成以大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4个乡镇的最大特色工业园区。
自从年代末期开始,大唐袜业集群的雏形就已涉猎缫丝、绢纺、毛纺、印染业等行业,并在业界崭露头角。官方口径的介绍材料称,没有技术,大唐就去国营企业“偷取真经”;没有原料,他们就去棉纺企业拾捡线头——30年后,却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国最大的袜业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打造出享誉全球的“中国袜都”。一个被经济界和新闻界人士惊叹的“零资源”奇迹,就这样出现在大唐这方并不丰腴的土地上。现在全市拥有大小袜子生产企业近万家,各类袜业配套企业一千余家,袜机6.5万台,其中进口电脑袜机1.5万台,年产袜子70亿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袜业之乡”。
大唐袜业的飞越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经营机制,从整体上形成了以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连接为基础的网络,形成了以原料、加工、销售、运输、印刷、包装、机配件以及维修等一条龙服务管理体系,使大唐袜业中心成为一个社会化大工厂。
回顾过去袜业发展的历史,到今天大唐镇袜业的再创辉煌,说明袜子行业在针织工业中的重要位置,今天它仍是针织产业的重点行业,是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人人都离不开它。
一、诸暨近代袜业的发展
民国初,郭幼林在诸暨城关镇节孝祠开设织袜厂,这是标志着现代袜业在诸暨的起始。这一时期,上海等地的袜厂大量招收诸暨籍女工。民国18年,诸暨县开办“致和”等4家织袜厂,袜机十四台,工人18名,年产线袜打,价值约元。23年,全县产袜6万双。40年代初日军侵绍,境内袜厂均遭毁损。在上海的大部分袜厂也停工解散,部分袜机用于抵工资或者被女工购买进入诸暨,这些手摇袜机成了诸暨家庭织袜业最初的雏形。
50年代中期,在尼龙袜子出现以前,棉线袜是中国城镇居民的首选护脚之物。于是在当初从上海等地带回袜机的一些女工开始从事零单的棉线袜加工制作,例如在当时的浬浦乡,就有偷偷从事袜子加工的农户,这些袜机拥有者,由袜子需求者提供原料(棉纱线),并收取一定的加工费,给予加工棉纱袜,用来补贴家用。当时在浬浦并没有现成的棉纱线销售,所以基本采用自种棉花,用简易纺车纺纱制成棉线用来织袜,因此袜子基本是以粗线袜为主,遇到纺纱质量问题(过粗),还容易折断袜针。到了50年代末期,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也采用购买成品棉线球来编织棉袜,当时棉线球的价格是8分钱一个,一双袜子大约需要3-4个棉线球。由于袜子加工属于技术工作,在当时有很多人家把女儿送去做学徒,学艺以致用,这些学徒后来成为了诸暨袜业起步的顶梁柱。到了70年代,一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进一步开展;二是袜针等袜机配件紧缺;三是国产尼龙袜子的问世,在市场上打垮了价廉质次、形象欠佳的棉线袜。尼龙袜虽然价格较贵,而且还一度紧俏,需要凭“工业券”才能买到。当时备受人们的欢迎,城市居民几乎人人都穿上了这种袜子。它以绝对的优势,独领风骚,一统足下。这些家庭袜子加工厂逐步的走向了消亡。
年6月,诸暨民政局在城关下江东组织烈军属和复员军人创办诸暨针织厂,生产劳保手套和线袜,其中织袜机50台。年,生产线袜1.44万双。
自从70年代后期开始,以大唐袜业集为代表的诸暨织袜产业开始腾飞。大唐袜业群在地域上以诸暨市中西部的大唐镇为中心,包括城关镇、草塔镇、五泄镇、牌头镇、王家井镇、马剑镇、安华镇、同山镇、五一镇等在内的11个相邻乡镇,个村,1万多户农村家庭。袜业群地处宁绍、金瓯和杭嘉湖三个经济板块的接合部、浙江省内主要的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杭(州)金(华)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