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穿绒线衫,外套呢料衣裤那时松江时髦

    

衣食住行,服饰为先,服装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部分,在过去的岁月里,有着丰富的变化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小松带大家一起回顾过去岁月里的衣着变化……

衣料

旧时,叶榭乡民习惯于部分大田和什边地(旱地)种植小棉花,纺成棉纱后,漂染成七色。民国后期一般为红色、双蓝、毛蓝、月蓝四色,然后在木制布机上织成格子式或条形式土布(俗称“老布”),土布有重色(黑多白少)、轻色(白多黑少)之别。农家男女老小一年四季所穿之衣皆为自织的棉土布。富家夏穿香云纱、丝绸衣裤,冬穿翻毛皮衣。贫苦人家则难添新衣,故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之俗语。极贫人家一件新衣全家穿,啥人出门啥人穿。邻里之间出门作客借衣穿的事情习以为常。

▲土布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民开始问津机织商品布(俗称“洋布”)。年叶榭供销社销售棉布米,年年销量猛增到米,增长.3倍。

70年代初,农业全面推广三熟制,乡民一年四季忙于田间耕作,无暇顾及纺纱织布。其时面世的化纤布因具有轻巧耐穿和宜洗涤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东方呢”等化纤布衣裤成为乡民的时尚追求。其时,内穿绒线衫,外套呢料衣裤成为叶榭冬时的时髦穿着。90年代中期起,乡民复爱棉毛织品,流行全棉全毛衣料。服装功能由蔽体、保暖趋向为美观、装饰。较少有人穿打补丁的衣服,一件衣服反复穿五六年的少见。服装的质料由追求挺括转变为追求舒适,化纤织品受冷落,纯棉服装走俏。

▲年叶榭镇第一届服装节

款式

旧时,叶榭乡民均穿大襟短衫,扣“葡萄纽”或“蚌壳纽”,下穿折叠宽腰裤,冬穿棉袄棉裤。小康人家男套长衫,女穿旗袍。贫苦人家男束“作裙”,女系“布榈”。

▲作裙

民国期间男装流行对襟二口袋“中装”,解放后改行叠领四口袋“列宁装”“中山装”,下穿西裤。女子亦改行大翻领对面装。90年代起青年爱穿宽松休闲装、牛仔衣、牛仔裤等,部分高收入中青年穿着追求名牌(包括海内外各式名牌服装)。中老年服装的色彩、款式趋向年轻化。

制衣方式

年“公社化”以前,农家衣裤大都手工自缝,有“自种、自纺、自缝、自穿”的“四自”习惯,富家则请裁缝上门做衣。

60年代中期起,各大队先后成立“五匠组”,开设来料加工服装的缝纫店,乡民将衣料送缝纫店加工,谓之“送出去”。70年代前期起,各大队“五匠组”相继解散,缝衣师傅各自去农家上门做衣,谓之“请进来”。其时,供销社始有成品衣销售,主要以童装和呢大衣为主。80年代起成衣面料丰富,款式新颖,深受乡民青睐,农家穿衣均上镇购买,成衣销量逐年激增。

▲叶榭镇服装企业生产线

90年代中期起,乡民不再请裁缝到家做衣服,大多现购成品衣。部分乡民还到缝纫店铺定制新型款式的衣裙,中青年妇女为多。

通讯员:叶之音

编辑:沈莉娜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2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