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13日消息晚上7点多,天虹纺织哈尼族女工伍静与彝族丈夫司文明下班后回到家中,与在老家的儿子连上了视频通话。“最近爷爷身体怎么样,家里热不热,钱够用吗,爸妈不在身边,要照顾好家里”,句句叮嘱,通过视频,传递到了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四川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
视频中伍静的老家并不是人们印象中农村破旧老屋的景象,水晶灯、液晶电视、沙发、旋转楼梯……一应俱全。伍静介绍,这栋三层楼的小洋房,价值97万,是田房村的第二栋别墅。改变伍静夫妻俩命运的是江苏省常州市丁堰街道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爱与扶持。
小村落里盖别墅日子越来越好
伍静的老家坐落在开远市灵泉办事处田房村,海拔米。经济贫瘠的小村落,务农是唯一获得经济收入的劳作方式。“那时候我们种玉米、土豆、番茄,养猪、牛、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时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效益好的时候也只不过两三万一年。”伍静回忆道。年,夫妻俩来到丁堰,成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的纺纱工人,这一年,是他们走上小康生活的转折点。“刚开始学徒工资元一个月,转正后元,慢慢到现在有六七千一个月,我们很满足了。”伍静说。
天虹纺织人事行政部经理沈桥庆介绍,为了让少数民族员工安心就业、生活,企业实行同工同酬的分配机制,提供一日三餐、交通补贴、出省补贴和夫妻住房补贴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近几年来,在伍静的带动下,陆陆续续有多名老乡来到天虹纺织务工。
加大帮扶和医疗救助温暖守护
近年来,常州市丁堰街道通过提供就业岗位“送饭碗”、打造创业项目“造饭碗”等形式,让少数民族同胞实现“一人就业,全家小康”。作为常州经开区唯一获评江苏省“红石榴家园”的企业,天虹纺织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是少数民族同胞,其中以水族居多。28岁的水族女工韦光领年来到企业,工作7年,添置了私家车,回老家建了新房,现在的生活让她有了充实的获得感。
常丰村是丁堰街道远近闻名的“水族村”,全村共有水族同胞多名。水族妇女文化水平虽低,却个个练就了一手马尾绣的绝活儿。马尾绣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丰村党总支副书记黄琴介绍,为了让水族妇女通过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常丰村创建了马尾绣创业基地,带领水族妇女从事马尾绣制作,成立以来已先后雇佣水族绣娘余人次。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同胞一个都不能掉队。”常州市丁堰街道宣传、统战委员符敏霞介绍,丁堰街道现有少数民族同胞近0名,一直以来,街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工作。企业招工鼓励优先少数民族同胞,组织各类就业培训,开展“大手拉小手水汉一家亲”活动、水族女子讲堂、少数民族党史学习教育,成立少数民族娃娃活动室,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党的温暖和政策春风吹向每一个少数民族群众。符敏霞表示,下阶段,街道将打造“丁香同心”品牌,建立少数民族帮扶常态化机制,助力街道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戴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