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摘要
9月19日,《广西日报》在第版(区域新闻版)整版报道贺州。刊发《钟山:“期房招商”加快产业集聚》、《八步区好家风涵养社会好风气》、《昭平机械采茶提速增效》等内容。
《广西日报》第版截图▼
全文内容如下
钟山:“期房招商”加快产业集聚
01钟山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我们7月31日开工建设,现在正在加快施工进度,争取本月底封顶,11月前交付企业使用。”9月14日,在钟山县工业园区内,翔龙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德贤告诉记者。该公司标准厂房一期4号楼正加紧施工,工人们正在第3层绑扎钢筋,做封顶前的准备工作。钟山翔龙实业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在广东,主要业务是开发工业厂房,目前已在钟山建成标准厂房1.3万平方米,今年预计建成3万多平方米。“还没开工之前,就已经与来自广东东莞的鑫镁电子企业签订了租赁协议。目前,工地上有近70名工人,进入装修阶段后将增加至多人。”罗德贤介绍,今年6月,鑫镁电子有限公司与钟山县签约。经过考察,该公司决定以租赁祥龙公司厂房的方式尽快落地投入生产。翔龙公司建一层楼大约耗时15天左右,3个月时间就能完成一栋标准厂房的建设。4号楼就是按鑫镁公司要求“量身定制”,楼层承重达1.5吨。中秋节之前,鑫镁公司负责人罗毅到厂房建设工地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对厂房设计和建设速度表示认可。这是钟山开展“期房招商”引进的又一家电子信息企业。“期房招商”是根据引进企业的建设要求,“量身定制”标准化厂房,可以更好地拓宽土地利用空间、集约化利用土地。同时,还可以发挥标准厂房“短平快”的优势,为项目早落地投产提供便利。“我们公司的厂房设计有1吨、1.2吨、1.5吨的承重规格,高度、间距、柱跨等方面都必须严格计算各项数据,建设多种类型的厂房以满足大中小型客户需求。”罗德贤说,目前,园区内一期厂房规划总面积为3万多平方米。该公司将于今年11月启动二期厂房建设,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近年来,钟山县努力做大做强花岗岩石材新材料、电子信息2个超百亿元产业,打造广西最大的花岗岩石材新材料生产基地、广西东融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年实现花岗岩石材新材料产值超55亿元、电子信息企业产值超25亿元。随着引进的企业越来越多,今年该县不断加大标准厂房建设,以此减轻落地企业的非生产性投入,缩短项目投产周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让企业“轻装上阵”。在推进标准厂房建设过程中,钟山县采取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企业自建、社会资本建设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力度。
翔龙公司标准厂房是以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来建设的。同时,由钟山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一期标准厂房已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超4.2万平方米。该项目二期正在推进中,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公寓宿舍楼、生产辅助楼共14栋单体及配套相关设施。此外,钟山县还建设了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占地面积97亩的碳酸钙改性母粒产业园(一期)等。在建设标准厂房的同时,钟山县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成园区道路20多公里,园区内配套建设了小学、初中各2所以及高中1所;正在建设农贸市场1个、医院1所、城市景观项目1个;园区1公里范围内已建、在建的商品房约40万平方米。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了园区的承载能力。标准厂房建设为企业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9月14日,在南宁举办的“两湾”联动产业合作对接会上,钟山县与广东浩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在钟山县建设东融浩吴电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目前,该县有花岗岩石新材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58亿元,预计今年产值超70亿元;已引进电子信息企业21家,已建成标准厂房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发展电子元器件及原材料、智能终端、芯片制造等产业。(记者骆怡)贺州专项检查高层住宅小区消防
02为进一步规范高层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整改消除火灾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9月15日,贺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电力公司、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成立5个检查组深入辖区高层住宅小区开展专项检查。
检查期间,检查团队重点对小区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防火巡查制度、电气线路敷设、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通畅、消防安全标志设置、消防档案建设等内容进行检查;为小区摸排火灾隐患,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责任;引导居民自我管理、提升安全质量。据悉,贺州消防部门将通过“专家查隐患”的方式,继续深入高层建筑开展消防安全“会诊式”检查行动,着力解决制约消防安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
(记者李星龙)
八步区好家风涵养社会好风气
03“家风馆古色古香、古今照应,既有生动传承故事,又有当地忠孝楷模,既有传统家规,又有地域家训。在这里,可以聆听先贤家风故事,还可以感受八步的家风文化。”9月16日,贺州市八步区家风馆揭牌开馆,讲解员龙泽深向参观者介绍家风馆的情况。据了解,该馆建筑面积共85平方米,分为8个板块,以习近平话家风和八步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传世家训、古代清官廉吏、最美家庭、传世家训等为鲜活教材,生动呈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革命先烈的红色家书、古代圣贤的家规家训及八步区“最美家庭”事迹,集中展示见贤思齐、诗书传家、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家风,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一个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沉浸式体验学习好去处。八步区家风馆的建成使用,将进一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全社会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据悉,该区将继续推进清廉家庭建设,开展争创“清廉家庭”、家风家教宣讲等系列清廉活动,以好家风涵养社会好风气。(记者杨小琴彭祖儿)
昭平机械采茶提速增效
04茶农进行机械化采茶实操体验
近日,贺州市机械采茶现场会在昭平县昭平镇江口村农户茶园举行。活动中,技术员讲解了机械采茶规程和要领,并进行了现场示范操作。随后,种植茶叶的脱贫户代表进行机械采茶实操体验。
目前,昭平县茶园面积达25万亩。随着招工难、用人成本高等问题日益突出,机械化采摘技术推广将逐步成为茶产业发展的趋势。“机械化采茶的优点是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收益,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劳工收入,还能解决茶园没人采茶难题。”贺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潘登忠介绍。
近年来,昭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将发展六堡茶产业作为引领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切实解决茶农机械化采茶问题。同时将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大力宣传推广现代化机械釆茶技术,节约人工和成本,提高采茶效率,让茶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记者李淑贞吴衍宁)平桂区:织密“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05“网格化便民联系卡上印有网格长、网格员、村委会的联系电话,遇到急事难事,可以第一时间联系网格员帮助解决。”9月11日,贺州市平桂区黄田镇长龙村三级网格长、村党支部书记陈有渡利用中秋节假期,逐一上门为村民发放网格化便民联系卡。当天,黄田村一村民拔打网格化便民联系卡电话,反映一建材企业散发塑料味影响农户生产生活。三级网格长张忠民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现场并进行实地察看,发现厂棚的透光塑料经太阳暴晒后散发气味。经当场协商,企业老板、房东立即着手整改,消除塑料味及安全隐患。经网格员电话回访,农户对处理结果感到满意。这小小的“网格化联系卡”是黄田镇在平桂区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率先推出的一项便民举措。该镇要求所辖15个村(社区)结合实际印制网格化便民联系卡,目前已按户向村民发放联系卡1.57万张。
该联系卡亮明网格员身份、联系电话等内容,便于村民联系咨询、办事、求助。9月以来,全镇已入网格走访1.6万多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2起。
近年来,平桂区强化党建引领,探索推进“1+4+N”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网格内群众组织起来,做到网格内每一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加入连心服务网络群,供群众有事说事、有求诉求,也共同监管好村务和干部服务。
为长效管好网格员队伍,平桂区从为网格员亮身份、明职责、压实责任和关心关爱等方面着重下功夫,购置网格服装、网格标识等装备,激发网格员干事积极主动性。此外,该区还出台专门的考核办法,推动网格员比学赶超、竞相作为。
该区坚持“系统化思维、流程化管理”工作方法,依托数字化网格管理信息平台,把党建、民生等领域纳入网格管理,各方力量汇聚一张网,着力破解网格繁杂、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等问题,为全面推动乡村治理蓄力赋能。
(记者骆怡)
打响“诗境山水、休闲平桂”品牌
06图为平桂区沙田镇龙景玫瑰园一景近年来,贺州市平桂区立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做足“旅游+”“+旅游”产业融合文章,全力推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响“诗境山水、休闲平桂”品牌。(陶胜平/摄)风雨桥上踏歌声
07村民在廻澜风雨桥上开展民俗活动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油沐村背靠群山,是一个传统的瑶族村寨。村中的古道东连麦岭镇黄侯泉,西接朝东镇古村福溪。村里有门楼11座、风雨桥5座。其中,青龙风雨桥和廻澜风雨桥,在富川尤为出名。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村庄,油沐村像极了我心里那一座。那一天,在进村的青龙风雨桥上,妇女们身着蓝色的民族服饰,一边织锦一边唱瑶歌。“十三叫岳做布机,十四织布又雕花……”悠扬的歌声沿着桥廊传来,缭绕在长空里。
新娘回门送礼
织锦是伴随瑶族妇女一生的手艺活,从纺纱、染纱到织成成品差不多要2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仔细认真,织出来的成品才好看耐用。“在桥上凉快,我们农闲时都来这里一起织锦、拉家常。”领头的村民周冰新说,她是瑶族织锦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5岁就跟随母亲学习织锦,已有40年的织龄。她们用的被套、床单、背带、挎包、瑶族服饰、头巾都是自己亲手织出来的。
在周冰新的带动下,村中有42名妇女成了织锦能手,一大批孩子也在学习瑶族织锦。在该县文化馆的指导下,她们还编排了《邀伴》《板凳长长》等在风雨桥上边织锦边唱歌的节目,多次在各种大型晚会上表演。
“这里有古老的风雨桥群,有传统的瑶族织锦技艺,有独树一帜的瑶族歌堂歌,歌曲种类很多,有‘罗罗勒’‘情歌’‘呀呀嘞’等。”县文化馆馆长林振玉说。
在风雨桥上织锦,凉快又快乐。
转眼黄昏,一缕斜阳倾斜在河滩上,几棵秋树和架在黄沙河上的风雨桥等着初月上升。在果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拉着一车车早柑往家赶,放学的孩子们在村口玩起了捉迷藏,桥上又响起了悠扬的歌声……
年少时,总想走出村庄去远方。如今,又好想逃离城市回到家乡。
“小时候,我们都抢着在风雨桥上占位置,带被子在桥上睡觉,来晚了就没地方了。现在这里也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场所。在外的人回到村里也一定要到桥上、古道上走走看看。”村支书周任华说。
饱经沧桑的风雨桥、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这便是万籁俱寂的夜钻进梦里的乡愁,它像那支简单的歌,像一首未曾发表的诗,又像回忆里唯一能记起的童话,总是可以让人变得安宁。(记者骆怡)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