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ldquo幽灵工作rdqu

白癜风能治疗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自动化终将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吗?这并非是21世纪独有的灵魂拷问。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在社交媒体上,“AI大规模替代人类工作”“未来 竞争力的工作在哪里”等论调屡屡击中普通人的焦虑,获得病毒式的传播。来自各个权威机构的预测数据更是应接不暇,仿佛一夜间,我们就将堕入赛博朋克式的“lowlife”中。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大量看似自动化的工作岗位背后,都需要人工劳动力的配合。比如,只是搜索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也代表着背后有人为我们做着筛选信息、过滤暴力图片等配套工作。但这些隐身于数字化浪潮背后的岗位,却有意无意地被社会、企业与舆论忽视。

点击观看人类学家玛丽·L.格雷专访视频,解释何为“幽灵工作”?

近日,《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一书的作者玛丽·L.格雷接受了新京报书评周刊的采访。围绕新书《销声匿迹》,她分享了对“幽灵工作”以及“零工经济”等公共议题的看法。

在格雷看来,人们对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迷思正在掩蔽那些与AI共同协作的“幽灵工人”。借由这项研究,格雷和另一位作者苏里想要进入幽灵工人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究这些亟待命名的幽灵劳动力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在庞大而隐秘的在线按需市场中,幽灵工人为何可以如此轻易地被雇佣与被解雇?是谁承担了代价?又是谁享受了未经审视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幽灵工作”反映了未来就业的趋势,它的兴起又将如何重构我们对职业与职场的想象?

玛丽·L.格雷(MaryL.Gray),人类学家、微软研究院新英格兰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现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任教,并从属于传媒学院、人类学系和性别研究系,年度 奖获得者。玛丽的研究着眼于技术获取、物质条件和技术的日常使用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撰文

青青子

早在19世纪,英国的纺织工人就曾因惧怕失业而大肆破坏工厂新进的自动纺纱机器。在当时,这些捣毁机器的破坏者被称为“卢德派”(Luddites),意指拒绝技术进步的群体。

卢德派的担忧并未成真。年后,自动化纺织技术并没有消除对人力的需求,还创造出“计件工作”的新形态。这也是“零工经济”的前身。

到了21世纪的今天,技术的发展仍然步履不停。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令当代人饱尝便捷的同时,也引发某种反乌托邦式的恐慌。年,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yForum)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8年,美国超过万个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取代。另一份来自麦肯锡(McKinsey)的数据则表示,未来20年,全球一半的工作岗位都将被自动化取代。

《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作者:(美)玛丽·L.格雷/(美)西达尔特·苏里,译者:左安浦,版本: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10月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美国人类学家玛丽·L.格雷与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苏里在新书《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中给出了不同的阐释方向。在两位作者看来,人工智能虽然会接管许多人类工作,但它始终存在“ 一英里的悖论”。也就是说,机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催生出新的问题与新的劳动力需求。在当下的技术环境中,这种需求体现为人类与软件的协同工作,也被称之为“人类计算”(hum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