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凤余姚土布如梭岁月,编织质朴经纬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李蔚

匠人:王桂凤,浙江余姚小曹娥镇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制作材料:棉花

制作工具:摇车、织布机、经架等,多达20多种。

创作工序:从棉花的处理,到纺纱、拨纱、染纱、浆纱、调纱、摇鱼管、经纱、织布,共有上百道工序

制作时长:从棉花加工到衣服制作,整个流程至少需要一周

唐元和八年(年)春天,郁郁不得志的李贺,辞官东归故里。他写了一首临别诗,相赠两位好友,最后一句是“此别定沾臆(泪水浸湿胸前),越布先裁巾”。

诗人泪眼涟涟,拭泪的巾帕就是越布裁的,这是古称,如今我们管它叫余姚土布。

照如今的眼光看,这种土布质朴又不起眼,没有丝的柔软,也没有绸的华丽,更没有羊毛的温暖。

可是,它是用最朴实的原材料——棉花纺织而成,兴于东汉,宋元明清名盛一时,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民间最常用的衣料,也曾经成为皇家的贡品,曾几何时,余姚江北一带,“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

王桂凤,就是从小听着“唧唧复唧唧”长大的。

日复一日,岁月如梭,眼见着阿婆额头的纹路,犹如织布机上棉线的倒映,而她也到了出嫁的年龄。

20岁时,王桂凤带着一身绝活,离开了慈溪小安乡,嫁到余姚小曹娥镇。这门织布手艺,也被她带到了镇上。

她一下子成了镇上有名的织布能手,织布的整套流程不仅烂熟于心,制作的土布也花色繁多,斜纹布、方生布、篾辨布、窗门布、四脚布、空心十字布、桂花布、绺条斜纹布,有的是前人手艺的继承,有的是加入了她自己的琢磨和创新。

王桂凤家的小院里,成了小镇上人气最高的地方,每日都有邻里来取经,全镇上下掀起一股土布热,家家户户都开始编织土布。

那时,老百姓家中的床单、被套、毛巾,大都是自己纺织的,用起来特别舒服。还有,家中有女儿出嫁时,嫁妆中必有几匹土布,匹数越多,织得越精细,就越显得有面子。不少人家从女儿呱呱坠地开始,就得忙着织布积攒嫁妆了。

而在余姚这个地方,也盛产棉花。余姚北部素来是历史上的产棉区,南宋时就出产优质棉,历史上,余姚的棉花与稻米、海盐并称为“余姚三白”。

当时,王桂凤看到许多人将地里收来后挑剩下的烂花桃、僵桃随手一扔,心里可惜得不得了。她捡回,仔细地剥出烂黄花头,细心拣晒,又经过一番精心纺织,别具风格的紫花布出现了。

不过,历史洪流下,总会一时冲走一些东西。

随着机械纺织的普及,到上世纪80年代,的确良这种洋布终于赶走了土布,家家户户的织布机也都积灰的积灰,劈材的劈材。只有王桂凤,依然把所有织布工具视如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作为一个念想。

直到11年前的一天,小曹娥镇要举办一场民间工艺技能大赛,王桂凤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土布——压在箱底的土布衣物,当时就是她的嫁妆之一,一起来到这个小镇,历经三四十年,依然完好。

“这是桂花,当时最漂亮的布,需要6种颜色的纱线,5个管梭6个彩梭来完成。”摩挲着这些越布,她说起当年的往事,“那时候可没有洋布,要做漂亮的衣裳,几户人家就一家出一种纱线,然后我来经纱,织成布再几户分配。”

时隔半个世纪后,这种零星织布的散户作坊早已物是人非,别说会这种传统织艺的老一辈妇女已所剩无几,就连摇车、织布机、经架这种老式器具已很难找出几架来了。

幸好,还有王桂凤。

织布用的棉花,就摘自后院的棉花地,晒干后的棉花用纺花车纺成纱线,纺完的线需要经过染色、上浆等工序,最终变成五彩纱线,纱线卡入梭,自此开始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

“从棉花的处理,到纺纱、拨纱、染纱、浆纱、调纱、摇鱼管、经纱、织布,每一步都考究得不得了。”王桂凤说,别看土布好像不起眼,但制作技术非常复杂,布上花纹有几种颜色,织布时就要准备几种颜色的梭子。而且织花纹布的时候,头脑要清醒,讲究手脚配合,各种颜色的梭不能搞错,否则就会弄乱了花纹。而她的绝活就是能织出各种花样,技艺核心就是想好花样设计好经线。

她家中保留的样布有20多个品种,但女儿王月芳说,有些布样上的花样,还是难以在织布机上再现了,毕竟妈妈的年纪大了。虽然她和姐姐周梅芳也会织土布,但很多花样只有妈妈才会织。

耄耋之年,王桂凤重新坐上织布机,向世人展示她的织布技能;也开班授徒,因为她觉得“土布是中国传统的做衣材料,不仅环保,透气性也特别好,冬暖夏凉,越洗越软。我穿来穿去也还是觉得土布好,我要把我的土布技艺不断传下去。”

阳光洒满小院,微风轻拂着老人的满头银丝。唧唧复唧唧中,梭如岁月,编织着质朴无华的经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7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