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早的民营纺织企业一纱厂

得了白癜风好治疗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291.html

(本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武胜门”、“曾家巷”、“徐家棚”、“沙湖”、“积玉桥”)

一纱厂,简称“一纱”,全称为“商办汉口第一纺织有限公司”,由李紫云、程栋臣、程沸澜等人创办,因地址在武昌武胜门外曾家巷码头处,也叫“武昌一纱厂”。厂址原系奥地利商人为筹建武昌水厂但征用后被搁置的土地。是李紫云通过湖北督军王占元的关系,用1万银元买下的。

年,一战爆发,纱布成为最紧俏的物资之一。汉口商会会长李紫云看到武昌商会会长徐荣廷承租纱麻丝布四局获利颇丰,决定由商转工,投资纺织业,于是邀约在汉富商程氏家族的程栋臣、程沸澜以及武昌首富刘家的老五刘季五、陈蔚兰、刘鹤臣等人,合股开办一纱厂,总股本万银元。后因意见不合,刘季五退出,另行筹办震寰纱厂。

程氏家族的程沸澜、程栋臣兄弟,为湖北黄安人,早年在四川经商,后在上海创办“宏庆开”商号获利,在武汉经营有“水福庆”棉花号。作为当时武汉三镇数得出来的大商号,程氏兄弟从湖北天门、沔阳、汉川等地收购棉花,然后沿汉江用小火轮运回武汉生产棉纱。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程氏兄弟经营有方,通过购买、自建、并购等方式,几乎控制了武汉纺织业的大部。同时在武汉23个地段拥有房地产共栋,占了武汉市房地产的半壁江山,一跃成为民国时期“湖北省第一、中国第七”的大豪富。

20世纪30年代的一纱厂(原片来源百度图片)年,一纱厂正式成立股东会,公推李紫云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程栋臣等人为董事,万泽生等人为监事。之所以起名“第一纱厂”,是想着以后还要开办第二、第三等几个纱厂;而选址武昌曾家巷江边,是因为此处正对汉江口,寓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意。厂址东边是沙湖平民居住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往北约10里就是徐家棚火车站,运输方便。年,第一厂(即北场)破土动工,其规模为纱机锭、布机台。设备委托汉口英商安利洋行代为订购,约定年交货。但是安利洋行贪图高利,将所定设备高价转卖给上海另一纱厂,直到年一战结束,才将设备陆续运到武昌一纱厂交付安装,这样就使一纱错过了国产棉纱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黄金时代。年底,一纱厂正式投产,是当时华中最大的纺织厂,纱厂占地面积多亩,后扩大到亩。仅车间厂房就有余间,分为纺纱和织布两厂,纺纱厂分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摇纱等车间;织布厂分准备、织布、整理打包车间,工人0多人。此时一战刚结束,各国列强忙于国内战后恢复,无暇顾及中国市场,因此工厂开工后并没有受到洋货的打压,产品很快占领市场,两年内盈利万银元。见状,股东都没有分红,将全部盈利资金投入南厂建设,准备把一纱厂扩大一倍,建设成北厂、南厂、布厂三个分厂,拥有纱锭枚,布机1台,日产棉纱包,12磅细布0余尺的大型纺织厂。由于资金不够,遂向安利洋行借贷万两白银,委托其订购设备。哪知安利洋行又以欺骗手段把美国布机冒充英国布机运到工厂,完全不能用。当与对方交涉时,安利洋行竟以超时作借口,拒不解决(这批设备压在仓库直到解放后才重新改造使用),致使纱厂资金积压和周转困难,加之外国势力卷土重来,打压民族工业,在原料收购、产品推销方面恶意竞争,到年累计亏损万元,工厂时开时停,最后只能抵押给安利洋行代管生产。

年洪水中的一纱厂年8月,日军逼近武汉,一纱厂再次被迫停工。年,纱厂被日军强占,改名“泰安纺织株式会社”。年抗战胜利后,程沸澜之子程业景、程栋臣之子程子菊和李紫云之子李荐廷,从日本人手里接收了该厂,恢复一纱厂原名。时任湖北参议会议长、第一纱厂股东之一的何成濬,任董事长,程子菊、鲁寿安分别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他们收购了安利洋行在厂中的股份,使该厂由外资控股转为民族资本控股。年初,解放大军迫近武汉,何成濬私下与李荐廷、鲁寿安、程子菊三人,将纱厂仓库存纱偷运到广州、香港卖出。同年5月,武汉解放前夕,资方抽走资金,一纱厂再次停工,时任武汉商会主任委员的程子菊也去了香港。年底,身在香港的程子菊、鲁寿安接受中南军政委员会劝说,毅然返汉,继续经营一纱厂。

年的一纱厂(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新中国成立后,一纱厂实行公私合营,后改为国营武汉市第六棉纺厂,走过了一段高速发展的40年,最多时职工有近万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后由于种种原因,工厂于年破产倒闭,原厂区也改建为蓝湾俊园小区,唯一留下的,是原一纱厂老办公大楼。

武昌一纱厂老办公楼(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这座新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老建筑,建于年,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三千平方米,是由英国景明洋行设计的百年经典建筑。时至今日,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老钟楼,默默注视着四周不断耸立起的高楼大厦,见证着武昌江滩百年来的变迁。而今60岁以上的老武昌人,每当从今天的积玉桥后街、原一纱厂残存的老围墙边走过,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纱厂昼夜隆隆不停的布机声,又回想起一纱厂当年的辉煌。

国棉六厂仅存的五栋老职工宿舍“汉成里”

位于积玉桥后街的国棉六厂院墙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2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