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近日,浙江省百名“女红巧手”名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揭晓。她们技艺精湛,在刻苦钻研技艺过程中既立足传承又追求创新,且乐于传播技艺,在帮带妇女就业、带动妇女增收致富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来自余姚的王桂凤、夏彩囡、叶信娣名列其中,她们心灵手巧,以初心筑匠心。三名巧手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创作了精美的作品,更讲述了一个个小手艺大舞台、新女性创新业的生动故事,优雅而美丽。让我们来认识这几位聪慧而富有创意的姚城巧手们,开启一场精美绝伦、锦绣芳华的女红视觉盛宴。
王桂凤: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平淡无奇的经纬交织
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都离不开这一布
这是关于土布的故事
也是余姚人情的秘密
年出生的王桂凤老人,是余姚市小曹娥镇建民村人,她15岁跟随母亲学做土布。20世纪60年代她的土布技艺日渐成熟,土布制作要经过包括分棉加工、纺纱、调纱、浆纱、经布等近十大环节,上百道工序,需用到二十多项工具,王桂凤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了全套织布器具、掌握织布整套流程、能够现场制作的老人。尤其是她的经布技艺,她织出的各种花纹布,如:窗门布、篾辫布、方生布、斜纹布、四脚布、空心十字布等,细腻质朴,花样繁多,受到众多邻居的追捧。
作为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年9月,她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组的采访拍摄,节目《从棉花到衣服》在央视7套进行了播出。同年11月,以王桂凤民间艺人为专题的《余姚土布》被余姚推荐为长三角地区新闻交流节目。如今已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布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桂凤老人,开始向世人展示她的土布技术,她在各种活动、展览中向年轻的一代展示这项传统技艺,让土布技艺不断流传推广下去。
织机唧唧梭子往复
一匹布
从豆蔻到花甲
织进了多少人间喜乐
夏彩囡:衣绣盘扣花,心有千千结这一粒粒盘扣,
将中国女人百年来的美,
幻化成千秋各异的模样。
盘扣虽锁住了衣襟,
却也绽放了精致与典雅。
夏彩囡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从小在做乡间裁缝的母亲的耳熏目染下,学习裁缝和盘钮制作,不断在原有基础上研究和创新旗袍盘纽,如:蝴蝶扣、葫芦扣、凤尾扣。虽说现在已年过花甲,但今仍坚持发挥余热,为黄家埠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纽”增添一抹光彩。她为人坦率、热情、讲求原则;处事乐观、专心、细致、头脑清醒;富有责任心、乐于助人,对“旗袍盘扣”的样式及标准也不断的做出改进。
自年起,每年寒、暑假期间,在黄家埠镇文化站牵头下,她以讲课辅导的形式,举办盘纽培训班,向来自全镇各村自愿报名参加的中、小学生及外来民工子弟免费培训盘纽的技艺,受训总人数达余人次。她也被邀请到各村讲解盘纽在旗袍上的工艺,并热情辅导前来听讲的群众,在此期间她还择优挑选了一批手艺较高的村民作为徒弟,他们的作品已放于各村宣传窗进行展览。
年6月,夏彩囡接受中央财政频道的采访,并现场演示盘纽的制作过程,被评为了“浙江省民间艺人”,她的作品先后登陆“浙江视野网”、“中国宁波网”、“浙江人民网”、“华夏经纬网”及“中国未成年人专属网”等网站。
盘扣,在盘与扣之间,将时间与记忆,糅杂着芊芊情丝,一并缠绕成衣衫上最美的花样年华
叶信娣:千丝万缕巧手成,蕙质兰心绣华章十指春风,妙手偶得
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
便绣出中国独有的绚烂
这便是穿越千年的——刺绣
叶信娣从小就爱好刺绣艺术,除了自身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同时努力寻找老一辈的刺绣艺人,向他们学习刺绣技艺。几十年来,她一直为保护和传承该项传统技艺作出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当地群众中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叶信娣目前已掌握了该项目的传统工艺、制作技艺,并认真培养传承人。她创办了“静怡刺绣”工作室,方便学员学习和老师传授。
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展示、传播、研讨、交流等活动,以农博会为场地,展示刺绣作品;以学校为基地,传授刺绣技艺。该村党委、村委会对该项目的相关活动给予大力的支持。叶信娣年成为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刺绣)的传承人,同时也是宁波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以布为纸张
以线当墨
以针做笔
刺绣的美
不仅在于这精致、雅韵
更是深入骨髓的情感
蕙质兰心名远扬,
高洁坚韧映姚江。
她们飞针走线,
用指尖上的热情助力文化的传承,
成为女性创业再就业路上
一抹靓丽的巾帼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