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清时期主要手工行业的生产技术民俗
明清时期主要手工行业的生产技术民俗---纺织业。明清时期的纺织业与前代相比有了显著发展,纺织业分棉纺织业、丝织业两类。
首先看棉纺织业生产技术,明朝政府提倡种棉,棉花种植遍及全国,“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以棉花为纺织原料的棉纺织业因之发达,上自达官贵人,下至百姓,都用棉布,“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普通百姓日常穿着以棉布衣服为主。
明朝江南松江一带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与元朝黄道婆从海南带来的织布技术与生产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始松江人不知道“踏车椎弓”之法,棉纺生产十分艰难。黄道婆来到松江乌泥泾后,“教以做造桿弹纺织之具”,传授“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使棉纺工艺大为改进,产品大受欢迎。进入明朝以后,生产技术有了新的进步。
棉花去籽是一项基础工序,明朝以前用碾轴挤出棉籽,明朝发明了搅车,搅车有句容式与太仓式两种,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工效因之大大提高。加工原棉的第二道工作是弹松棉花,木棉弹弓是弹松棉花的重要工具,明以前以竹为弓,以绳为弦,弹力不够,明朝开始以木为弓,以蜡丝为弦,增强了弹弓的力量与弹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手摇纺车在前只能纺一根纱,明朝后期江苏、江西纺纱工一人可握三管,能者还可以同时纺四根或五根棉纱。明末还出现了足踏纺车。织布机在民间十分普遍,“织机十室必有”。明代松江棉布成为全国的品牌,“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明朝皇帝贴身穿的衣服,就是用松江三梭布制作的。松江棉布闻名中国,正如《松江志》所说:“衣被天下”。
据徐光启记载,当时北方棉花种植很多,但因为“北土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宜织布,因此有很多人将棉花贩运江南,然后将江南生产的棉布运销北方。一些生活在北京的南方工匠,多早晚就露水下纺织,或阴雨天纺织,否则就得改业。肃宁人发明了地窖纺织法,他们在地上向下挖出一地窖,屋檐高出地面仅二尺,作小窗户以通光照,人居住其中,“就湿气纺织”。如果阴雨窖中湿气过甚,就移出户外纺织。肃宁人的这种纺织方式促进了当地棉纺业的发展,在明朝后期肃宁出产的棉布已相当于松江的十分之一,成为江南布业的竞争对手。
清代棉纺织业生产工具与技术继续改进,就拿加工棉花的弹弓来说,乾隆年间,松江地区使用的弹弓,“长五尺许,上圆而锐,下方而阔,弦粗如五股线,置弓花衣中,以槌击弦作响,则惊而腾起,散若雪,轻如烟”。以槌击弦,弹花的工作效力更髙。纺车制造有了新的改进,上海使用三锭脚踏纺车。松江出现了名优纺车,“谢家车”是当时有名的纺车,“轮著于柄,以绳竹为之,旁夹两板以受柄,底横三板以为鼻,鼻有钩以著锭子,左偏而昂,右平而狭,持其柄摇,则轮旋而纱自缠焉”。
这是一款结构合理、简洁实用的手摇纺车。清代织布工艺有了新的进步,松江人将丝线与棉线结合,以丝为经,以棉为纬,在布中织出了许多花纹。太仓所出的飞花布,在松江称为小布,“纱必匀细,工必精良”,价格自然贵于一般棉布。广东棉布,最好的是白氍布,其布“细腻精密,皑如雪,轻如茧纸”。人们在布上织出各种图案、物像,织布的人“每拋一梭,则念一佛”。这种布在广州用做死者殓葬的面衣。琼布,出于海南,海南人用色丝与精细棉花一道,“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为“黎锦”,浓丽可爰。白色布为幛,杂色为被,称为“黎单”。
再看丝织业,丝织业在明清时代十分发达,丝织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蚕桑养植集中在江南,明清时代丝织业中心在杭州、嘉兴、湖州一带。丝织业有一套复杂的工序,“治丝”,是丝织业的第一道工序。治丝有专用的丝车,丝车有湖州制式与川蜀制式两种。湖州人根据以后用丝的需要选择一次下锅蚕茧的数量,如果是取包头丝,一次投茧十余枚,取绫罗丝一次煮茧二十枚。缫丝过程如下:当茧在锅内滚沸时,用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然后由送丝竿钩挂,均匀地送到大关车上,送丝竿是明朝丝织技术的革新,它的均匀运动保证了丝车缫丝排列的匀称,从而避免了堆积之患。
接着是“调丝”,即对丝的整理与检查,人们用特制机具将丝旋缠到籰中,以便纺织之用。第三步是“纬络”,将丝整理到籰中后,就要区分纺织中经纬的用丝,用丝的比例是--经四纬六。凡是用于纬丝的,就要用水浸泡,然后用摇车转换到竹管上。
第四道工序是“经具”,即“牵经就织”。第五道工序是“过糊”,即给经线上浆。丝络整理好后,就开始织帛,罗纱与绫绸用不同的缕数,凡是织花纹,必用嘉兴、湖州出口、出水皆干的丝为经线,这样的丝为经,“则任从提挈,不忧断接。”纺织丝帛的提花织机,称为花机。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的伙计坐在花楼架上操作。如果织窄幅丝织品,就用腰机,织匠以熟皮一块垫坐,用力全在腰部与臀部,故名“腰杌”。明代福建用“改机”,改机是吴地织机的改良。改机原为五层,明弘治年间,工匠林洪,认为吴中丝织多重锦,福建没有这样复杂的丝织技术,所以改缎机为四层,“改机”因此得名。
在丝织生产过程中,“结花本”是一项精巧的技术,“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荷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根据丝帛质地,提花有不同的技术要求,绫絹是浮经见花,纱罗是纠结纬线见花,因此,织绫绢时一梭一提,织纱罗是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抒,传巧人间。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这样美妙的丝织技术令人称叹。
文/小鹿侃历史
(声明:本文由小鹿侃历史原创,素材来源网络,带你解读历史故事,分享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