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州人都知道,在西区有一条棉纺路,“一五”(上世纪50年代)期间,国家投巨资在这里一字排开兴建了当时河南乃至全国最大的国棉基地,这不仅造就了郑州棉纺业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独特的郑州“西城文化”。然而,时代的发展风云变幻莫测,进入上世纪80年代,达到发展顶峰的国棉企业忽然急转直下,迅速由兴盛转向了衰落。直到时间的年轮转到21世纪,历经风吹雨打的郑州国棉企业,才又伴随着汹涌而至的时代浪潮,迈出了崭新的发展脚步。
国棉企业的火红年代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郑州六大纺织厂峥嵘并立、飞速发展。纺织行业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是当时投资的30倍,为郑州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年,国棉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利润1.2亿元,税金万元。那一年,郑州市全行业实现利税3.3亿元,其中全市财政收入的70%来自棉纺织业。
六大纱厂的特色
六大纱厂的产品各有特色,一厂以军布为主,后生产彩布;二厂生产的汗衫、背心、秋衣裤倍受欢迎;三厂纺布出名,职工食堂办得好,是唯一具备接待外宾条件的企业。
年,国家决定在郑州投资1.76亿元建设5家大型纺织厂。从当年的郑州国棉一厂开建,年,郑州国棉三厂开建……直到年,5家棉纺织厂先后在西郊的荒地上“站立”起来。再加上改制而来的国棉二厂,郑州6家国棉企业宣告完工。
这几家国棉厂,都是依照苏联专家提供的同一张图纸克隆出来的,敞亮的厂房、巨大的机器以及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当时的郑州很有吸引力。当年,听说郑州棉纺厂招工,许多人都争相报名。只要能进厂,哪怕当清洁工都愿意。
河南缺乏熟练纺织工人,国家便从苏、沪、浙等地抽调大批女工。初到郑州,在火车站,迎接她们的是盛大的欢迎仪式,敲锣打鼓戴红花。尽管来了南方“织女”,纺织女工缺口仍然很大,几个厂又从商丘、周口等地急招大批女青年。
当时的郑州号称拥有十万纺织大军。厂子好,吃得好,工资也高,纺织厂的姑娘们被郑州市民亲切地称为“纱妞”。当时“纱妞”相当于现在的白领,找对象眼光也高。“纱妞”选对象,一是工人,二是军人,小干部排最后。当时“纱妞”一个月工资加岗位津贴、补助等有五六十元,根本看不上一个月才拿二三十元的小干部。女孩子能当纺织女工,都觉得很光荣,很自豪。郑州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妮儿,妮儿,快点长,长大好进纺纱厂。”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对未来、对工作,人人都怀着美好憧憬和热望。纺织车间始终充满了激情和干劲。
工作制度
“当时实行的是三班倒,每天工作8小时,但实际工作都是10多个小时。”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说,“车间温度高,怕来回换衣服耽误时间,很多女工大冬天都是穿着单裤从宿舍小跑到车间;为了不耽误生产,不少女工给孩子喂奶喂到一半时,就罩件外套往车间跑”。
纺织女工的精神造就了郑州国棉企业的辉煌,同时也带动了郑州西区经济的繁荣,进而引发郑州文化的兴盛。郑州纺织工业学校、郑州机械专科学校等大批高校开始在西区汇集,河南省工人文化宫、郑州青少年宫等文化场所也散落在国棉基地四周,这里的文化、娱乐气氛开始升温,“西城舞步”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