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的历史新题型分析(一)
——历史论述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多省市相继进入新高考模式,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考察方式更注重对能力的考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题型。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些“改头换面”后的论述题。
变形一:中规中矩的普通“三段论”
例题一: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曾说“中国以后若不稍变成法,徒恃笔舌与人争,正恐长受欺侮”“讲求洋器,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艰难的拓荒者”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李鸿章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显而易见,这种类型的题型比之前老高考所呈现的论述题还要略微简单一些(此题型为典型的山东卷题型,现在考的较少)。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采用“照抄”法,步骤如下:
示例: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变局,救亡图存、抵御外侮成为时代主要任务。
李鸿章在林则徐等人在开眼看世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清政府要敢于变革,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寻求新的突破。李鸿章主张变“成法”、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一主张鼓舞了晚清政府部分开明官员,因此掀起了兴办洋务企业、发展民族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热潮。例如,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拟设译书馆,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转型;左宗棠上疏奏请设局建造轮船、培养人才、写成《艺学说帖》,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人才;张之洞主持修建芦汉铁路、创建汉阳铁厂,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桎梏,进一步促进了近代早期的思想转型和社会转型。虽然李鸿章的建议有一定局限性,但变更“成法”、发展科技却关乎着民族的兴衰。
我们应当以近代进步人士为学习榜样,以他们力排众议、力推改革、力求进步的精神为指引,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寻求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科学路径。
变形二:基于历史年鉴的论述题
这种类型的论述题对大多数师生来说应该是老朋友了,在新高考背景下,该题型“改头换面”后再出江湖,历久弥新,可谓是经典题型。
例题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棉花历史大事记十二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开始种植棉花;年,十字军东侵后原棉进口到西欧。十四世纪,棉花已经在中国广泛种植;年前后,德意志南部棉花产业形成。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年,印度东印度公司成立;年,英国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年间,大约万非洲奴隶贩卖到了美洲。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年,英国出口的棉布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18世纪末比例增加到三分之二。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至年,约1.5亿英镑的棉纺织品出口。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年,美国南北战争。棉花价格暴跌,引发全球性恐慌。年,日本进口棉花超过10亿磅,主要从印度和美国进口。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原棉出自亚洲和苏联。20世纪末,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业中心。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
请阅读上述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乍一看,此题似乎是一道“无厘头”的怪题,事实上,破题之道很简单。
这种题型属于开放性题目,重在拓展同学们的思维,我们可以在其中任选3-5个存在关联的历史事件,再套用书中的历史知识补全答案,即可轻松破解。
解题示范如下:
由此,我们便可以以“棉花产业与中国的发展”为论题写一篇论述文。再结合教材及平时总结的知识适当对答案进行完善即可。
变形三:“中西对比”型的论述题
例题三: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笔者发现,在日常的模考中,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存在着较大的误解,误以为答案必须要“面面俱到”,事实上,这种题型是一种极易上手的中档题,答案也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这类题目实际上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和提示,我们只需要稍稍加工即可。
在题干中,中西国家观念均分为了三个时期、三种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探讨不同的时代对国家观念的影响,也可以探讨中西不同国情对国家观念的影响,还可以探讨国家观念的转型与近代中西政治历程之间的关联互动,可谓文无定格,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新高考侧重于全方位的考量,我们应适时改变老式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的全面学习,努力提高史学能力。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