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海贼时代”的繁荣,更多的是国内矛盾的转移和无奈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了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另外,随着指南针传入和造船技术的改善,各国纷纷开启新航路的探索。
接下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了,达伽马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进行全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使世界初步连成一个整体。
新航路的开辟,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数以船计的运回国内。当然了,有人欢喜有人愁,英国的新航路开辟则没有这么顺利。英国的航海家们到北美洲的纽芬兰、哈德逊湾和弗吉尼亚,以及南美洲的圭亚那等地寻找金银财宝,却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回、血本无归。
一、海盗发家史:沾满鲜血的“第一桶金”
西班牙无敌舰队
16世纪的欧洲,西班牙是当仁不让的霸主,天主世界的顶梁柱,而英国在欧洲的政治版图上就有些无足轻重。然而这个时期风起云涌的宗教革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英国由亨利八世创立英国国教,脱离罗马教廷,成为最早的新教国家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上台以后,在巩固英国国教的同时也支持荷兰等新教国家,帮助他们取得民族独立,扩大新教的影响力,这与信奉天主教和西班牙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新仇(主要是眼红西班牙在美洲掠夺的金银)旧恨加在一起,英国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变得疯狂起来,开始劫掠的勾当,这也是海盗的起源。从年到年,每年出海劫掠的英国武装商船大约在一百到两百艘之间,从被劫掠的西班牙运输船队上可获得20万英镑的利润。
一开始,这种劫掠行为纯属于个人行为,小打小闹,但是为了进一步削弱西班牙,增加本国财富,伊丽莎白给这些海盗船长们发“私掠许可证”(“私掠许可证”是一国政府授予本国私人船只在战争期间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换句话说,国家出钱养流氓),拥有“私掠许可证”的船主在被俘虏的时候可以享受战俘待遇。原本不合法的杀人越货行径就这样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英国,上至女王,下至地主乡绅,仿佛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疯狂的资助劫掠行动。一时间,海盗船长仿佛成为国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受到百姓的爱戴,而那些投资人则赚的盆满钵满。
就这样,英国政府借助海盗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为英国海军奠定了基础。
二、对外征战,霸权初现
当时的航海图
(一)与西班牙的爱恨情仇
英国和西班牙并非天然的仇敌,相反,两国之间还是传统的盟友关系。年7月,爱德华六世因病去世,英国的王位出现空缺。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夺后,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都铎继承王位(—在位)。不久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派人为儿子腓力亲王向她求婚,玛丽同意了与腓力亲王的婚姻。从此英西关系进入了亲密时期。
年尼德兰发生革命,西班牙拍阿尔法公爵出兵镇压,这严重威胁到英国和尼德兰之间的贸易和英国的安全,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起来。造成两国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海外殖民和贸易方面的冲突,当时西班牙在其殖民地施行严格的贸易垄断主义,禁止其他国家与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大陆自由通商,这引起了英国商人的愤恨,这也是英国海盗出现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宗教矛盾,前文说到英国脱离罗马教廷,创立国教,这引起了奉行天主教的西班牙的敌视。西班牙对苏格兰、英格兰等其他国家的宗教纷争进行干涉,但英国的新教徒们却决心向这位不可一世的欧洲霸主挑战。随后,两国之间你来我往,明枪暗箭,矛盾不断激化。
面对英国女王的不断挑衅,西班牙开始调整对英国政策,支持英国北部贵族叛乱,配合西班牙军队登陆英格兰,废黜伊丽莎白,将玛丽扶上英国王位即著名的“里多菲阴谋”,这次行动也是英西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年,西班牙在伊比利亚半岛进行搜查,先发制人地扣留所有停泊在各港口英国船只,作为反制措施,伊丽莎白不但同意与荷兰结盟,并直接派遣军队,武力支持荷兰独立。至此,英西战争一触即发。
伊丽莎白女皇授勋
年夏,英国借鉴海盗战术的经验,以火炮和快速帆船为主进行侧舷炮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虽然英国获得海战的胜利,但是西班牙底蕴深厚,并未伤筋动骨,西班牙欧洲霸主的地位尚未动摇。随后,西班牙为了报仇,花费巨资重建无敌舰队,并连续四次派遣无敌舰队远征英国,不过英国仿佛受到上天的庇佑一般,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四次都因为恶劣的天气而以失败告终。来而不往非礼也,英国也派出战舰远征西班牙,但是因为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最终大败而归,这对底蕴并不丰厚的英国来说是大伤元气。
年7月5日,奥斯坦德之围爆发,在这场为期三年的围攻战中,虽然英荷军队英勇抵抗,但西班牙最终占领了奥斯坦德,此次战役双方共有超过十万人丧生是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至此英西战争结束。虽然西班牙为了赢取此次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西班牙底蕴深厚,再加上从美洲掠夺的金银财宝,西班牙的综合国力依旧是欧洲首屈一指,其海上霸主地位稳如泰山,直到年唐斯之战,荷兰打败西班牙,并取而代之。唐斯之战意味着属于老牌帝国西班牙的时代已然落幕,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国家“海上马车夫”的荷兰的兴起。由于海军实力弱小,英国对发生在其领海内的唐斯之战无力进行干预,这令英国人大感耻辱,也为后来的英荷反目埋下了伏笔。
从亲密无间到最后的反目成仇,英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变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国家利益面前,昔日仇敌可以握手言和,昔日盟友亦可反目成仇。只有自身强大,才能维护好国家利益。
备战的海军们
(二)昔日的盟友,今日的仇敌——英荷反目
在英西战争中,为了击败西班牙,英国和荷兰结成了盟友,英国并派军帮助荷兰获得独立。唐斯之战结束后,西班牙的海上实力不断衰落,英国因宗教问题陷入内战,击败西班牙获得独立的荷兰趁此机会迅速发展经济,并利用庞大的船队垄断了世界贸易。
当时既没有火车,也没有飞机,世界各国进行贸易主要是靠海上交通,谁掌握了制海权,谁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荷兰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优良的地理位置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无论是数量,还是总吨位,荷兰都名列前茅,不容忽视,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为了牢牢垄断世界贸易,荷兰人依仗资本雄厚,不断排挤英国商人。凭借数量庞大的商船,较为低廉的成本,以及高效率的运转机制,无论是在东亚各国,还是在北美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市场,甚至是地中海各国的贸易中,荷兰人都能分得一杯羹。而英国人由于缺乏强大的国家为其保驾护航无法与荷兰人展开有效竞争。年,荷兰和丹麦签订条约,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便可以通过松德海峡,成本降低的荷兰商船凭借这一优势牢牢占据本地区的市场。
不仅如此,荷兰在英国的领海肆意捕捞水产品,并以高价在英国市场上出售,赚取暴利。荷兰明目张胆的行为激起英国资产阶级的愤怒,在我国领海捕捞的水产品还要高价卖给我们,是可忍孰不可忍。
英国结束内战后,资产阶级出身的克伦威尔掌握英国大权,并担任护国公。面对荷兰人的嚣张气焰,重商主义出身的克伦威尔深知海上贸易重要性,在他的推动下,英国议会颁布新的《航海条例》,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不允许通过中介国运输,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者来自货物产出国的船只运输,否则一律不允许进入英国市场销售。
虽然该条例并没有直接点明针对谁,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该条例不允许贸易中介国运输货物进入英国市场,明显是针对荷兰,因为荷兰凭借商船数量多、载货能力强、运输效率高、组织结构完善等优势成为贸易中介国家以及全世界商品货物集散中心,英国此举是借助法律手段进行贸易保护,进而打击荷兰在其他国家和英国贸易中的中介地位。面对英国政府如此明显的针对,荷兰政府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其废黜航海条例,但是英国出于保护本国国家利益无视荷兰政府的抗议。两国之间的斗争空前激化起来,再加上唐斯战争遗留下来的怨恨,英荷海上大战不可避免。
英荷两国之间共进行了四次战争,就前三场战争而言,但从军事角度来说,双方各有胜负,但从整体而言,荷兰略胜英国一筹。拖垮荷兰的并不是战争的失利,而是爱国心和进取心的丧失,就像前人费尽千辛万苦打造起来的商业帝国,后人不思进取,一味守成,最终导致崩塌。18世纪,荷兰领导人为了缩小巨额公债的规模,也为了给予大资产阶级所谓“真正的自由”,下令裁撤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失去军事力量保护的荷兰就如同一头待宰的肥猪,各国都想来咬一口。一心只想赚钱的荷兰毫不在意国际地位的下降,在他看来,只要能挣钱,哪怕沦为二流国家也无所谓,天大地大,挣钱最大。
俗话说,廋死的骆驼比马大,凭借雄厚的资本,以及完善的金融体系,荷兰在欧洲依旧牢牢占据着金融霸权地位,使得其他国家都想和它结盟。荷兰人宁愿享受从英法等国的政府和企业身上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也不愿意对外冒险犯难。在他们看来,对外冒险犯难虽然收益高,但是风险也高,把钱借贷给英法等国,风险小,还有稳定的收益,没事还可以享受一下。结果因为军备长期废弛,军队疏于训练,士兵无心作战,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荷兰先在海上败给英国,随后在年在陆上败给法国,导致荷兰共和国被法国吞并。荷兰就此落下了帷幕,离它远去的不仅有最辉煌的殖民年代,还有引以为傲的金融霸权,一代英雄,垂垂老矣。
(三)霸权初现——英法七年之痒
年10月20日,未留下男性后嗣的卡尔六世逝世,虽有遗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皇帝位置空悬。为了争夺皇位,普、法、西等过结成反奥同盟,英、荷、奥等过组成同盟,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最终以奥地利割让西里西亚全境为代价而结束。但是这场战争并没有解决争执,反而进一步加剧局势的动荡。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和英国获利最大,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除奥地利之外最强的邦国,而英国海军也迅速崛起,昔日各方势力均衡的局面被打破。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或因经济的发展,或因军事力量的发展,或因文化上的优越感而与日俱增。欧洲各国政府亦心怀鬼胎,都在想法设法削弱他国,扩张本国的实力。有着共同利益的奥地利、法国和俄国结成同盟,英国和普鲁士结成了反奥同盟此时的欧洲如同火药桶一般,只差一颗火星便可以点爆。
年8月29日,普鲁士军队进攻萨克森,七年战争爆发。在七年战争中,英法主要在海上和各殖民地进行争夺。在战争初期,法国军队小试牛刀,在梅诺卡岛海战中战胜英国舰队。但是,随着年战局的开始,法国陷入双线作战,不仅要在欧洲战场上作战,另一方面还要在殖民地和海上同英国作战。
英国一方面向普鲁士提供财力援助,另一方面在各殖民地不断积蓄力量,等待介入的最佳时机。年,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英国占领了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年初,参战各国分别签署了《巴黎和约》(英法两国签署)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普鲁士和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该和约承认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伯爵领地归普鲁士所有,这标志着七年战争结束。
在此次战争中,英国是最大的赢家,获得了印度和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加拿大,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
三、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形成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垄断了世界市场。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生产方式急需变革。
年,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经过改良的蒸汽机可以为工厂生产提供稳定的动力,并且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圈地运抵不仅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原料,还解放了生产力,大量无家可归的农民进入工厂工作。
市场需求、动力来源、劳动力等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工业化大生产成为可能。资本主义天生就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一方面它需要世界各地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开拓足够广阔的消费市场。而当时的东方国家仍旧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不需要外来的商品。因此,英国采用各种方式打开大门,倾销商品。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在亚洲,英国的掠夺对象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先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及印度的国门,然后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进行通商,其次残酷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强化对当地的统治。在侵略中国的同时,英国还抓紧对东南亚、非洲、大洋洲等地进行殖民,甚至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以经济手段控制当地政府。
英帝国又称大英帝国,领土面积之大前所未有,涉及六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占到了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又因为无论何时在其领地都能见到太阳,又称“日不落帝国”。
四、一战和二战——“日不落帝国”的斜阳西下
深知制海权的重要性,英国不遗余力的发展其海军实力。工业革命后,欧洲其他国家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维持自己的海上霸权地位,英国提出了著名的“两强标准”,即在面对紧跟其后的第二、第三的同时挑战时,自身的海军总吨位要占据绝对的优势。
20世纪,由于历史原因和殖民扩张的需要,后起之秀德国率先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日德兰海战。从实力上来讲,虽然德国海军在吨位上仅次于英国,但是受制于自身条件,其综合实力和英国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所以德国海军提出了“诱饵计划”:用少量的舰艇引诱对方,然后用主力聚歼。无独有偶,英国也提出相同的计划。结果两国在海上展开了异常史无前例的大海战。经过一天的厮杀,德军和英军的战损比为1:2.。此后,德国展开无限制潜水艇战,更使英国海军损失惨重。
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和日本纷纷扩充海军实力,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年,“五国海军军备会议”在华盛顿召开,美国提出限制海军竞赛,确立各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后签署《五国海军条约》。美国通过此次会议取得了与英国平起平坐的资格,英国被迫放弃“两强标准”,英国独霸海洋的时代结束了。
二战爆发后,德国采用一战时期的老办法,在大西洋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新型的U潜艇对英国海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英国海军实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除英国本土以外的殖民地亦遭受攻击,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建造战舰,导致英国海军没有足够的驱逐舰为其商船进行护航。
年,英国首相致电美国罗斯福总统,要求借40或50艘驱逐舰,这进一步说明英国海军的被击沉量远远大于其建造量。经过艰难的谈判,英国以自己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空军基地作为代价交换美国的“废旧”驱逐舰。年,英国皇家海军正式退出大西洋航线的护航任务,这标志英国掌管近两百年的海上霸权转入到美国手里,属于“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已经落幕,新的世界霸主美国冉冉升起。
二战结束后,遭受重创的英国百废待兴,国家实力难以维持庞大的殖民地,再加上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属海外领地纷纷脱离英国独立。至此,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斜阳西下。
从英国海上霸权演变史中我们可以得知:(1)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力量;(2)制海权对一个沿海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海军强则国家强,海军弱,则国家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