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南烟。
每天分享轻松而不沉重的历史故事,和大家一起探寻时间深处的真人真相。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统治大清63年,为何却被称为大清走向衰亡的起点?
这个老头,满身都是传奇。
在喜欢宫斗剧的朋友眼里,他是风花雪月的“大猪蹄子”
在酷爱诗词歌赋的文人眼里,他是文风清奇、笔下莲花的墨客
在收藏家眼里,他是有着夸张、艳丽审美观的高士和“盖章发烧友”
在王侯将相眼中,他又是一位治得了国家、摆平得了后宫的优秀CEO....
他像一个万花筒,在不同的人眼中,变幻出不同的奇光异彩。
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位皇帝,九五之尊,无人能及。
上可告慰历史,下可恩泽民众,在整个大清的历史中,他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康乾盛世,缺他不可。可是,这样一位缔造了盛世的君王,为何被称为走向衰亡的起点”?
下面,南烟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原由。
清末的大街上,到处都是面黄肌瘦的饥民
减肥在当今,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浩瀚工程。南烟真希望能生在乾隆时期,不用减肥,自然瘦。
这里的人们中看不到有英国那样的胖子,到处都是面黄肌瘦的人
这是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在清末的街道上亲眼所见并记载下来的。在他眼中,大清毫无盛世之相,不过是一个饥饿的国度罢了。
而此时,在权臣和珅家里,却能翻得出大约8亿--11亿两白银,还有各种黄金、珠宝、古玩等等,总值超过了大清15年财政总收入,甚至足够还清两次鸦片战争和一次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所索取的赔款。
一个国家,如果财富没有均衡地分配给广大生产者,而是聚集到了那些不劳而获的硕鼠口袋里的话,那么,离乱世就不远了。
和珅只是清末官员的代言人而已。朝上朝下,无论文武,贪污之风盛行,而且愈演愈烈。百官们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如何攀比、如何相互拉拢、如何压榨盘剥百姓上了。整个国度成了一个高层啃噬低层的屠宰场。
一个国家,当满大街游走的,不是春风满面、双眼放光的民众,而是一群面黄肌瘦的饥民时,可想而知,已经是病入膏肓,离猝死很近了。
此时,民间各种反抗组织已是狼烟四起。
白莲教,广布于黄河上下、长江南北。教义清晰明确(反抗压迫),活动内容丰富(常常组织卡拉OK,有唱有跳有欢笑),还不时给教民发红包。
有开心有钱赚,这让大街上那么百无聊赖的饥民们如何能够拒绝得了呢?于是,民众纷纷加入。很快,白莲教就成了气候,人多力量大,影响也快速覆盖了北方大多数地区。
每天都能收到一条消息:报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活动着白莲教,他们在组织反抗朝廷!--这让每天吃着国宴的乾隆皇帝哪里能够高枕无忧了呢?
于是,派兵,盘它!
除了让乾隆肝痛的白莲教,还有其他众多不老实的刁民,比如,在乾隆三十五年(年),王伦领导的起义,以及嘉庆年间李文成领导的起义......
这些民间反抗力量集结起来,对于原本就已经老朽衰迈的大清,起到了伤筋动骨的伤害作用。
中原地区的乱子尚未平息,西南边区的乱子接踵而至。
乾隆五十九年(年),清廷废除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当地土司,又派去一批流官管理当地政务。这些流官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成了一方太上皇,不由得本性大发,除了管理事务,还捎带着欺压百姓,克扣钱财。
当地苗民原本就对这些派来的汉人朝官心存抗拒,看到他们行为如此恶劣,更是恨从中来。
新政执行后,苗民们的土地又遭到了地主的兼并。这些上受压迫、下遭兼并、痛失土地和资源的苗民们怒发冲寇,揭竿而起,共同反抗清廷。
清廷不得不紧急调集了18万兵力前往镇压。此战前后相持了长达两年时间,最终,起义军全部殉难,而清廷也在交战中损失了多位官员,耗费了95万两白银。
这些,都是站在满街蜡黄饥民身后愿意奔走发声的民众,也真实地反映出了乾隆末期整个社会已经是一片破败之相了。
人口爆增,国家无法承受饥饿之重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时候,在菲律宾经商的华侨老秀才陈振龙就做了一件大事。
他从南洋回了一根藤回到家乡福建。这根藤,可不是普通的植物,几年后,它让大清的人口爆增了3个亿。
它就是番薯。
明末的时候,中国实际人口只有1亿。尽管土地辽阔,可是“地大物博”只属于少数江南地区。而在陈振龙的家乡福建,临山多海,土地贫瘠,常常干旱,民不聊生。
番薯,原生在菲律宾。其国家领导严令禁止这等好物流出本土。老秀才陈振龙把这根番薯藤编进了篮子,偷偷送上海船,冒死为中国引进了第一棵番薯。
番薯耐旱高产,适应能力强,一下子就在福建当地种植成功。当地人捧着结得盆满钵满的番薯,满心欢喜,从此告别了吃不上饭的日子。
就像当代的水稻之父袁黎隆平,一根稻秧养活了十亿中国人。
福建当地官员大喜,连夜上报。乾隆皇帝得知后,更是狂喜异常,手里捧着千里迢迢从福建送来的香气四溢的蒸番薯,他双眼放光。
一直让他焦虑的粮食问题有救了!
于是,立即下令,举国上下,广种番薯。
番薯富含丰富的淀粉,食之饱腹,是最好的口粮。整个大清,一下子全民成了番薯的粉丝。填饱了肚子的民众,有了足够的力气生儿育女,于是乎,到了乾隆五十九年(年),中国人口爆增到3.31亿。
生了更多的孩子,就需要更多的粮食;孩子们长大了,就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是,即便是有了番薯,也无法满足新生的3亿人口所亟需的海量生存和就业。
于是,饥荒再次发生,伴随着天灾。
而朝廷赈灾不力,更诱发了社会动乱。
国家无法承受的饥饿之重,狠狠地挤压着看上去欢乐祥和的大清。暗流涌动,随时潜伏着危机。
闭关自守,活水枯竭,衰落扑面而来
乾隆在位的63年间,大清由盛转衰。而放眼整个世界,像是一片朝阳之光。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让西方世界焕然一新了。
乾隆29年(年),英国兰开郡的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个不小心踢倒了妻子的纺纱机,当他弯腰扶起机子的时候,却第一次看到了机子的底部结构。
瞬间,一个全新的想法诞生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想法却改写了整个人类历史。
詹姆斯调整了纺纱机的结构,研制出了珍妮纺纱机,此机能够代替8个纺纱工人,工作效率一下子提高了8倍。
4年之后,经过多次改良并申请了专利的珍妮纺纱机,席卷了整个英国。机器解放人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
到了乾隆40年(年),在北美大陆上,莱克星顿枪声四起,炸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缺口。一年后,托马斯·杰斐逊起草了《独立宣言》,并代表民众正式宣告:独立的美国诞生了。
而此时,在大洋彼岸的大清国土上,乾隆皇帝正带着男男女女一众人等浩浩荡荡地进行着南巡。
美丽的江南,肥沃的土地,一片宁静祥和。乾隆皇帝满足于脚下的黄天浩土,他无法想到,远在太平洋的对面,英国已经通过第圣文森特海战打败了西班牙战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乾隆50年,北京,承乾宫,一场无比隆重的“千叟宴”举行了。被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乾隆想彰显自己功绩的又一大手笔。而此时,英国已经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
几年之后的年,法国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路易十六被处死,封建制结束,全新的自由与平等的君主立宪国家诞生了。
这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无数后浪猛扑而来。
可是,对于大清的统治者来说,这些就像空气一样,毫无意义。他们正沉浸在祖宗的家法里,满心欢喜地规划着如何让大清江山一统万年。
外面的世界,与他们无关。他们不愿,更不屑于了解那些茹毛吮血的洋人。他们没有想到,在自己沾沾自喜的时候,整个国家已经错失了打开大门与世界接轨的良机。
当乾隆得意地享受着康雍两朝先辈所遗留下来的大好基业,当大清的子民们正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封中时,整个国度,与世界的差距已经是越来越大。
闭关自守,活水枯竭,紧接着,就是衰落扑面而来。
面对颓势,有心无力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大清自乾隆以后,无论是从国内经济、吏治情况,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都出现了明显的转折。
明朝时,中国的GDP占全世界GDP的55%,而到了清朝,却下滑到了只有35%-10%之间。
南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额居世界之首。当时的福建泉州,是国际四大港口之一。内地的官窑、汝窑、钧窑、景德窑等七大名窑,每天生产出来的海量精美的瓷器通过海航被运到世界各地,换回来了巨额的真金白银。
到了明朝之后,开始实行海禁。到了乾隆末年,海禁更是广泛实行。
国门关闭了,财富之路也随之堵死。
大清的子民们只能靠着自产自销来养活自己。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失去了横财和夜草的天朝民众,也失去了对外界多多了解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乾隆皇帝本人可不是这样视野狭窄、孤陋寡闻的人。
他不但精通满蒙汉三族语言和文字,还精通西洋高数、代数以及微积分,堪称中西结合的高水准领导人。
可是,他手下的官绅和百姓,却完全不同。
民间有一次科考。考题为:《项羽拿破仑论》。
有一位考生大笔一挥,洋洋洒洒:
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
即将成为国家主流人物的学子,竟然不知拿破仑是人是物!
这样的国家,还哪里有救!
当然了,这是发生在光绪年间的笑料。可是,思想保守、固步自封从乾隆年间已经开始了。而真正的禁锢思想和文化,则是从雍正时期就已经达到了极致,乾隆朝将其延续开来。
从百家争鸣到文字狱,中国的文化思想越来越保守,全民成了愚民。
同时,奢靡之风盛行,物价飞涨,百姓买不起粮食。农民们不得不卖掉一年的收成来换取白银缴纳国税。
此时的乾隆皇帝,面对如此浩瀚的颓势,已经是有心无力,因为整个国家运营体系已经固化了,除非使出割臂断腕的铁腕手段,否则,想要改变现状,难于上青天!
千古一帝,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论及乾隆一生的政绩,实在是功不可没。
对外:准噶尔之战将新疆纳入华夏版图;加强了西藏地区的集权管辖;对内:发展经济、改革吏制....
他已经尽力了。可是,历史的车轮要向前,就必须要碾压过那些枯枝败叶。
而大清,四处横亘的,正是剪不断理不乱的枯枝败叶。
外有世界巨变,内有无法理清的僵化体系。再有才华的千古一帝,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人说,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回光返照。
客观地讲,当全世界都到了革除封建制的节点上时,也就意味着中国也必须跟上节奏。否则,就必然要走下坡路。
此时,辞旧迎新,已经是当务之急。可是,乾隆皇帝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此后,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当八国联军用炮火炸开了大清的国门时,人们才意识到:原来,天朝上国在强敌面前,只不过是一头没有牙齿的狮子而已。
如果才干非凡的乾隆皇帝早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痛下决心,实施变革的话,也许,大清的命运不是走向衰败,而是另一番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