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中国船舶报编辑部的

这是一个新闻人的团队。

,记得理想。

,忆得初心。

做“大”题若烹“小”鲜

采编中心李琴

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温润的阳光中,在烟气的氤氲中,在旷野的寂静中,岁末不期而至。在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与船海业相关的大事,如中美贸易摩擦、改革开放40周年;船海业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大事,如业界“花样”应对限硫令、我国正式申请加入压载水管理公约等。而我这一年编辑的版面和撰写的稿件均与这些事件有关,针对这些“大事件”,我从“小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报道与分析,找出“大事件”与船海业的关系,找出“大事件”背后的玄机。“大”题“小”做,成为我年工作的关键词。

中美贸易摩擦几乎贯穿了年整整一年,随之而来的中兴通讯被禁购美国芯片事件更是为各行业敲响了警钟。于是,我撰写了《芯片禁运警钟不单为半导体行业敲响我国船舶行业如何保障供应链安全?》《掌握核心技术避免“扼喉之痛”》等报道与评论,从本行业着手,并从船舶配套这个较“小”的点出发,分析论述了博弈与摩擦在中美关系中占据主导的情况下,中国船舶工业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压载水管理公约履约对于船海行业来说,也是“大事件”。但我今年写的几篇关于压载水管理的稿件都是从“小”处着眼,比如针对由深圳海事局做的船舶“共享式”压载水应急处理试验、Ecochlor公司发出全球第一份压载水处理系统合规保证书这两件事,我撰写了综述《“救急”还是“常态”?“共享”压载水处理模式能否横空出世?》和《开创先河还是博人眼球?压载水系统合规保证靠谱吗?》。文章不仅详细报道了事件本身,更分析出事件之后的真相和意义:船舶“共享式”压载水应急处理试验背后,是中国海事界向世界大胆贡献“中国智慧”的故事;全球首份压载水系统合规保证书的背后,是需求呈指数式增长的压载水系统中的60%~80%不能合规运行的事实。

这些稿件刊发后收到了业界良好的反馈,这也更坚定了我以后继续“大”题“小”做的信心。有时候,“大”题“小”做,反而能够以小见大,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也让新闻更加“好看”。

岁末是一个荒芜的季节,没有繁花似锦,没有绿荫如盖,没有霜叶流金,却因为回顾和盘点,变得丰厚、绵长。

芯片禁运警钟不单为通信行业而鸣!我国船舶行业如何保障供应链安全?

跑过两会,不留遗憾

上海记者部吴秀霞

如果说要扒一扒年最难忘的一件事,那莫过于参与年全国两会的新闻采访报道。尽管采访形式和难度与平时无异,但因采访对象和地点的不同让我行前充满期待。

年3月3日,全国两会开幕式的号角还未吹响,人民大会堂门外排队安检的记者们已跃跃欲试,门内的记者也是摩拳擦掌。尽管我已是《船报》的老记者,却是全国两会采访的“新人”。最初接到任务时的兴奋与忐忑,会上紧张又充实的高强度采访,两会闭幕后的意犹未尽,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每一天奔赴会场“抢、堵、追”,20天的“高速运转”让我深感两会报道不仅是工作,还是学习的生动课堂。会前准备、采访技巧、反应速度、切入角度、稿件质量……每一项都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考题。经过这次全国两会报道,我深刻体会到两会采访不仅是体能的比拼,更是综合素质大考验。如果心存“等、靠、要”或“天上掉馅儿饼”的念头,那从心理和气势上就已经打退堂鼓了。

会前准备、勤奋毅力和职业功底缺一不可。在采访过程中,既要与同事、同行结成采访联盟、互通有无打配合,又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利用会前、会议休息的间隙见缝插针抓采访。尽管在采访过程中也吃了几个“闭门羹”,但是只要努力、坚持过,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留有遗憾,这些都是参加“两会”采访收获的宝贵财富。事实上,两会的很多代表、委员都十分平易近人,他们中除了一些代表和委员身负保密任务或者“三缄其口”者外,只要记者勇于“碰壁”,敢于尝试,一般都能够完成采访任务。

在这次被业界称为近年来会期最长、采访难度最大的全国两会中,我和报社两位同事并肩作战,共计采访了40多位代表和委员,出稿50余篇,不仅圆满完成了社领导布置的采访任务,而且稿件数量创近年来新高,许多稿件还被同行媒体通过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