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文: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延安。那是,我还是个孩子。伯伯、叔叔、阿姨,有的种地,有的纺纱,都忙着搞生产。我们这些孩子也待不住了,心想,能编几个箩筐也好哇。我们从山上砍来柳条,可是不知道怎么个编法。正在这时候,朱德总司令来了,他问我们:「你们砍这么多柳条是想编箩筐吧?要不要我来当老师,教你们编箩筐?」「要,要!」我们高兴得跳起来。朱总司令笑呵呵地动起手来,我们围着他边看边学。朱总司令编得又快又好。这天,我们每个人都编了一个箩筐,编得不好。可是朱总司令却表扬我们:「不错,不错,学得挺快嘛!」从那以后,行军、打仗,不管走到哪里,我们一有空就给老乡们编箩筐。一编箩筐,我们就想起和朱总司令在一起的日子。故事解读:
编箩筐的故事,题目是「编箩筐」,但是这个故事所传递一个中心思想(即核心概念):朱总司令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
所以,无论讲故事或是演讲,每一篇只能讲一个核心概念(即中心思想),不能讲两个,否则,听众(或读者)就不知道你到底在强调什么,听后(或读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将成为一个失败的演讲(或作品)。
这个原则,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演讲开始,到今日所有成功的演讲家都是必须把握的。可是,在今日,每每有人非要违背这个原则不可,到头来落得,自己讲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听众竟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你干过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