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给大家推荐宋末元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出现在我国大约是在东汉时期。当时,棉花最先出现在我国的边疆地区,后经南洋诸国传入云南。五代十国时期,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来到中国,他在后来所著的《苏莱曼游记》中记述他看到棉花被种在花园里。可见,当时棉花在中原地区仍被当作一种花来欣赏。从宋朝开始,棉花在今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起来。
宋朝时,因为棉花种植地区仍仅限于今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新疆这几个地区,故此并未形成棉纺织中心。宋末元初,随着海运的开通,棉花的种植地域由南、北两路相继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后来,随着元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植棉技术又传到北方。棉花逐渐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元代元贞年间,在纺织家黄道婆把棉纺技术从海南岛带回江苏松江传授后,棉纺技术被推广到全国各地,汉族的棉纺织业才发展了起来。
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一个名为乌泥浸的小镇,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养活自己,她后来被卖给人家当了童养媳。黄道婆白天须下地干活,回到家又得干没完没了的家务。如此劳累,她却还屡遭公婆和丈夫的指责辱骂甚至虐待。后来,黄道婆实在忍无可忍,于是逃了出来。离家出走后,黄道婆躲到了停泊在黄埔江边的一只海船上,之后她随船漂流,来到了海南岛。来到海南岛后,黄道婆遇见了当地善良的黎族人,被他们收留。海南岛的棉花种植历史很早,当地人的棉纺织技术也更先进。在黎族姐妹的传授下,黄道婆很快掌握了当地的棉纺织技术。
三十多年后,约年,黄道婆从海南岛重返故乡,回到了乌泥径。此时,棉花已经成了松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植棉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几乎户户纺织棉布的地步。但是,当时人们的纺织技术仍然十分落后。松江一带,大多数人仍旧使用传统的脚踏纺车,少数人甚至还在使用最古老的手摇纺车。看到故乡落后的纺织操作后,黄道婆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了故乡人民,并决心改进纺织工具。为提高纺纱效率,黄道婆借鉴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创造了新式纺车。该纺车由加捻卷绕、传动和原动三部分组成,故此又称为“三锭棉纺车”。该纺车的原动机构是一个和手摇纺车绳轮相似的大圆轮,脚踏起来更省力。此外,轮轴装有曲柄,纺纱的时候只需一个人边踏车便摇曲柄,另一人往轮轴之间填籽棉便可。新纺车只需两个人操作,且能同时纺三根纱,比老式纺车减少了一名劳动力,纺纱效率却提高了两三倍。新式纺车深受大家欢迎,不久便在松江一带推广开来。
除了改革棉纺工具之外,黄道婆还在织布工序上进行了创新。她汲取黎族人民的织造技术,结合中国传统纺织特点,进一步改良了错纱、配色、综线、挚花等工序,“以故织成被、褥、带、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梁然若写。”元朝诗人曾赞曰“千轴乌径夺天造”。黄道婆改革后的纺织工序争相被人们效用,松江地区织出来的被、褥、衣服等被转销到其他地方后大获好评。一时之间,“乌泥径被”驰名全国,有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棉纺织的发展使松江成为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也成为了当时全国布商的云集地。之后,松江附近的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松江的棉纺织工艺。直至现在,松江及其附近一带仍保持着纺织业的昌盛。在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下,元朝政府更为重视棉花生产。到元朝中后期时,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棉纺织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由黄道婆创造出的一整套“揪、弹、纺、织”的纺织工艺,比欧洲年由纺纱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珍妮机”早了年。故此,她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棉纺织家,中国纺织业的始祖。黄道婆在棉纺织业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提高了当时农民的劳作效率,同时也为当时的一部分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史书记载,黄道婆所创的纺织技术,“人既受教,竞相作为”,“仰食者千余家”。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径以及附近一带,至今传颂着人们感念黄道婆的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