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谱写文旅篇章新征程印证青春无悔

“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就要到了,本报再次推出“我这十年”特别报道,听中青年文化和旅游工作者讲述他们的工作,讲述他们劳动中的付出与快乐,讲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不同岗位上积极作为。他们有的是青年,有的虽已不再年轻,可青春和劳动的足迹历历在目。他们的工作未必轰轰烈烈,但都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洪流中努力前行。

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各种方式的劳动与创造,正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也约请相应的群众,讲一讲十年来文化和旅游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讲一讲自己的经历与感想,讲一讲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

每个人所讲的只是一个特定角度,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们凝神细看、侧耳细听,从中分明能感受到时代发展,能听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铿锵节奏。

01

红色精神常讲常新

李娜(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任弼时纪念馆讲解员)

作为一名红色纪念馆的讲解员,我深切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红色纪念馆发展、红色基因传承越来越重视,为红色纪念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

我是年3月进入任弼时纪念馆工作的。出于对家乡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走出去的领袖人物任弼时同志的敬仰,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做了一年老师后,转岗到任弼时纪念馆做了讲解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思想的指引下,红色纪念馆和红色研学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也越来越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

10年来,我感触最深的是观众群体的变化和红色研学的发展。以前来我们馆参观的人大部分是由单位组织来参加党建或团建活动的团体,其中不乏一些流于形式的“走过场”。近年来,越来越多观众自发来馆参观研学,不仅有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学生和社会团体,更有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参观者。一些父母带孩子来参观时,会指着文物和图片耐心地给孩子讲任弼时的奋斗故事和他“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坚持真理、务实担当,不辞劳苦、奋力前行,少取多予、廉洁奉公”的“骆驼精神”。

这10年,红色研学教育经历了从兴起到热度不断攀升再到逐渐普及的过程,其中,红色纪念馆发挥了红色教育“大学堂”的积极作用,为红色教育提供了“教室”和鲜活的“教材”。我所在的任弼时纪念馆目前已是多个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研学基地,每年要接待批次以上的红色研学团队。在讲解过程中,我从孩子们的眼神里看到他们对任弼时的故事充满好奇,对他的精神十分崇敬,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10年来,任弼时纪念馆的场馆设施也经历了数次提质改造,功能更加齐全了。年,纪念馆建起了文物馆,改建了游客中心,馆区面积由亩扩大到了亩,馆舍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年起,纪念馆又实施了可移动文物保护环境调控项目,该项目正在建设的专业化文物库房将用于改善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这将使我们馆文物藏品保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设施提质的基础上,我们馆的展陈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例如,我们推出的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在原任弼时生平展中进一步深挖红色故事精华,形式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并增加了一些硅胶像场景和更多图片,使展陈更加精致,该展览还获评湖南省十年精品陈列展。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考察,参观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强调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让我和同事们备受鼓舞。作为红色讲解员,我们有义务更加深入地挖掘红色文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通过送展览、送宣讲进社区和学校等形式,把这些红色故事更生动地进行宣传和讲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习总书记“讲好红色故事”精神的指引下,近10年来,我针对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和学生团队等不同的观众群体因人施讲,努力把任弼时同志不同时期、各个方面的丰功伟绩一一呈现给大家,红色精神于我而言也是常讲常新。

学生们在红色纪念馆走进历史

吴颖(汨罗市任弼时红军中学教师)

▲任弼时红军中学的学生在任弼时纪念馆参观

我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任教的任弼时红军中学就坐落在任弼时同志的家乡汨罗市弼时镇。在我看来,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走出去的革命领袖及其精神品质很有必要。因此,我经常带学生去任弼时纪念馆参观研学,带他们“走出课堂,走进历史”。

任弼时同志被喻为党的骆驼,是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确立的五大书记之一。在他46年的人生中,有30年的革命生涯,为建党、建军、新中国成立做出过卓越贡献。我希望学生们通过了解任弼时,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和发扬任弼时身上所体现的“骆驼精神”。

因为每年都至少会去两三次,所以任弼时纪念馆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近些年,场馆增加了,馆舍面积扩大了,绿化更好了,陈列布展也提高了档次。新增加的一些复原场景能让观众对展览内容有更直观的理解。有一个任弼时在延安窑洞前纺纱的场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学生们观看的时候都很感兴趣,我会告诉他们,当时的物资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都是靠自力更生,使他们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岁月里艰辛的生活。

每次在任弼时纪念馆听讲解,都有不同的收获,最令我和学生们难忘的是关于“最后一页日历”的讲解。在任弼时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个老式台历,简易的铁制底座,最上面的一页显示的日期是年10月25日。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拉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的日子,也是任弼时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日子。因为艰苦的岁月和繁重的工作,任弼时积劳成疾,年10月24日晚,他在一张朝鲜地图前工作到深夜12点,伸手把桌上的台历翻过了一页,心里计划着第二天的工作。可是,他再也没能醒过来,桌上的台历永远定格在10月25日,成为他不忘初心、鞠躬尽瘁的最好见证。讲解员讲得很动情,学生们听得也很认真……

今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年又将迎来任弼时诞辰周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和人民教师,我期待家乡的任弼时纪念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前来了解红色历史。

(本端驻湖南记者张玲采访整理)

02

忘不了“一碗粥的交情”

张永卿(昌邑市柳疃镇综合文化站站长)

▲张永卿(左二)和镇上的书画爱好者交流创作经验邓淑春摄

过去10年,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综合文化站的变化显而易见。原来的一间简陋办公室,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专用楼层;配套设施齐全,图书阅览室、儿童活动室、书画创作室一应俱全;楼道里人来人往,经常见到演出装扮的群众出出进进,为某个活动做着准备。

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我作为柳疃镇综合文化站的负责人,笑在脸上,喜在心里。

10年时间,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没变。比如,刚进文化站时,老站长告诉我:“干咱们这活儿,没什么窍门,就是学会跟群众打交道,明白大家想要啥。”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上。后来的日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取得什么成绩,我总在心里叮嘱自己要时刻了解群众的需求。

至今记得,年,我随镇上的一家民营剧团下乡。以前,我干的是随队摄影师的角色。那次,我突发奇想,何不穿上戏服,上台跑个龙套?一念使然,在农历正月初五的上午,我走上舞台。一场戏下来,单薄的戏服让我瑟瑟发抖。由于受冻,我回家就开始发高烧,整整烧了两天。剧团团长来看望,后悔不该让我上台。躺在床上的我,虽然烧还没退,但脑子愈发清醒,说道:“我不上台还真不知道戏曲演员有多辛苦,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因为这次经历,后来我开始想方设法扶持镇上的民营剧团。我对镇上的领导说:“人家剧团挣不了几个钱,受热挨冻就是为了让大家高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服务好?”

让我感到开心的是,以前文化站的经费经常拖欠,或者财政没有预算。现在不一样了,每年年底,文化站都会认真做好预算,镇上和上级部门也会尽最大努力保障。

为让镇上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这几年,我顺应群众的需求,在全民阅读工作上发力。每年,柳疃镇综合文化站都制定全民阅读工作方案,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活动。

镇上公共资源少,孩子们暑假没事做。我和同事们商量,以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举办中小学生读书会。为此,我还专门跑到昌邑市图书馆,请来图书馆员为孩子们做“领读人”。如今,常年参与我们读书会的孩子有多人,读书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群众文化工作,阵地也很重要。为鼓励各村重视文化活动,我专门组织各村干部加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2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