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6
原标题:那坡纺织非遗:穿越千年遇见你
作者:农文兴
脚踏竹片,木轮飞转,纺机呕哑,山歌嘹亮,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棉花脱籽工艺。那坡县黑衣壮纺织文化源远流长,而纺织文化之美之丰富,更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脱籽、抽丝、纺纱、织布、印染、服饰……这些非遗文化,穿越过千年的时光,今天在这里与你相遇。
看到这个标题,纺织非遗这个词,很多人会觉得很茫然。《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指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表现形式可分为四大部分:以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以及少数民族刺绣为代表的刺绣技艺;以蚕丝织造、棉麻织造、云锦织造等为代表的织造技艺;以蓝印花布、少数民族蜡染、扎染等为代表的印染技艺;少数民族服饰技艺。
从这个角度看纺织非遗,便可看到流淌在一丝一缕、一针一线、一经一纬中五彩斑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黑衣壮服装都是用土布来做,且都是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的土棉粗布,既暖和又耐穿。
因此,黑衣壮纺织工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传承了知识和技艺,更传承了文化和精神,为那坡县提供了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情感持续,至今仍散发出永恒的魅力。
可以说,纺织非遗包含了对黑衣壮历史文化的生动记录。一套普通的黑衣壮服饰,它几乎记录了黑衣壮的全部历史,每一块布料都代表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每一种图案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含义,都含有不同技术含量的刺绣方法。
非遗,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生动的实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同千年岁月一样悠长的传统技艺受到严峻挑战,一些技艺正加速消失。如何更好地挖掘纺织非遗的文化资源、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那坡纺织非遗,应该成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