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棉一厂的故事

为什么长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30/5969989.html

徐海涛

川棉一厂是简称,全称叫“四川第一棉纺织印染厂”。

这个厂是新中国在成都建设的最大的一家棉纺织印染厂。

“一五期间,向纺织工业部申请立项,年2月批准,年7月正式施工,建设规模∶纺锭10万锭,布机台,年产印染布万米,占地面积44.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67万平方米,铁路专线2公里,总投资万元。

厂址位于成都外东麻石桥。(以上文字引自《成都市志纺织工业志》)

请注意,川棉一厂的厂址位于成都外东麻石桥。

为啥子我要在这里强调厂址呢?

因为,年6月27日《成都商报》的第五版,用了整版的篇幅来介绍老成都。

其中在介绍牛市口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成都无缝钢管厂和川棉一厂的厂区都选址在牛市口”,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截图。

其实老成都人都晓得“川棉一厂”没有在牛市口。

我为了说明川棉一厂和牛市口的位置,专门找了一张地图来。

我用红线画圈的位置就是标注了“四川第一棉纺织印染厂”,

我用灰色线圈起来的是牛市口,

蓝色线圈起来的是成都无缝钢管厂,

黄色线圈起来的是厂,地图是标注的是“新都机械厂”。

沿朵二环路,从牛市口开始往北走有三个职工上万人的大工厂,牛市口的是成都无缝钢管厂,双桥子是厂,麻石桥是川棉一厂。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川棉一厂离牛市口还有一帽子远。

《成都商报》是成都人很喜欢的报纸,居然会把川棉一厂的位置胡乱安到了牛市口,本来是在麻石桥得嘛。

《成都商报》犯这样的错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啊!我本来想写封信给《成都商报》的,但是我算老几嘛?人家理不理我呢?

在以前,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位著名作家写成都万里桥老南门大桥。说老南门大桥是一个木头做的桥,我当时就给这家报纸写过信,还自己贴了邮票钱,说明老南门大桥不是木头做的。结果人家理都不理我,把我“方”安逸了。

所以我这次就不给商报写什么信了。

还是来说川棉一厂的故事。

川棉一厂刚刚建厂就一波三折,年3月16日,按国家建委批准在成都东郊新建国营成都棉纺织印染联合工厂。7月破土动工,筹建规模为棉纺锭10万枚,织机台,年产万米印染布能力。

9月11日,为保钢铁上马,川棉一厂筹建处遵照上级指示宣布下马。

同年底利用仓库,细纱机纺纱试车成功。

同年10月13日改名为四川第一棉纺织印染厂筹建处,简称川棉一厂。

为了给大办钢铁让路,川棉一厂曾3次下马,几经周折,直到年3月,国家计委、纺织工业部确定川棉一厂基建上马,当年8月开始工厂全面建设,年5月,纺织厂房建成,10月,纱布两场设备一次试车成功,年底全厂开齐。

印染厂房年初施工,年10月主机安装完毕,11月开始试生产。川棉一厂建设周期长达8年,窝工返工严重,主厂房每平方米造价高达.3元,比同期全国水平高30%,为把万锭全程控制在万元内,对生活设施作了大量压缩,给后来职工生活带来了困难。

你看,川棉一厂好不容易才在年建设好了,哪个晓得昵跟朵就遇到了大事情。

从66年到68年,川棉年年都登上“热搜榜”。

年年都是全成都市闻名的扯眼球的地方。

第一次是在年12月31日,川棉师和红旗师发生武斗,附近的工人革命造反兵团各分团前往增援,有上万人围聚川棉一厂,双方受伤数百人。

这就是当时有名的“12.31”事件。

另一次发生在年5月3日至5日,是成都市空前的大规模武斗,有数万人参加。

这两次事情就已经让川棉一厂在成都大大的出名了。

这两次武斗还是属于“冷兵器”时代的武斗,双方用的是石头,砖头,瓦块互相打。再后来把工厂里面的劳动保护用品,藤帽戴在脑壳上。手上拿起钢钎,铁棍来打。

厂的武斗标志着成都的武斗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如果说川棉厂这两次名震成都是悲剧,那么年川棉厂再次出名就是喜剧了。

年川棉厂出名是因为“芒果”,老成都人都晓得“芒果”,年轻人可能不晓得,我本来是打算要展开来详细介绍“芒果”的,但是“芒果”的故事会涉及到“敏感词”。我就不敢多说了。

川棉一厂在年10月开始走上正轨,生产开始恢复。年5月,省、市党委联合派出工作组来厂整顿,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生产运动,当年提前完成生产计划,工业总产值万元,实现利润万元。年工业总产值万元,实现利润万元。经市政府批准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府确定川棉一厂为全省扩权试点的五户企业之一,工厂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涤棉混纺产品,加快技改步伐,提高工艺设备水平,年利润.26万

川棉一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辉煌起来。

7月,川棉一厂经成都市体改委批准转制为四川第一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12月12日,成都市经委、市体改委、市纺织工业局发出通知,同意组建成都九星纺织集团公司。公司由川棉一分厂(原川棉纺纱分厂)、川棉二分厂(原川棉织布分厂)、川棉三分厂(原川棉印染厂)、川棉四分厂(原川棉纺机分厂)、川棉五分厂(原川棉服装分厂)、川棉六分厂(原成都针织一厂)、川棉七分厂(川棉双流联合化纤纺织厂)、川棉八分厂(川双织布厂)、川棉九分厂(原成都织布三厂)组成。此外还有参股、控股和松散性联合企业14个。共拥有棉纺锭18万枚、织机台。年集团总资产达6.98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有自营出口权。

纺织部批准;四川第一棉纺织印染厂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不晓得啥子时候“川棉一厂”就从成都人的视线中消失了。

从牛市口到麻石桥沿朵二环路的三个上万人的大工厂:成都无缝钢管厂,厂,四川第一棉纺织印染厂都消失了。

不过老成都人的脑壳头的这三个大工厂不容易消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7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