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州黑牡丹集团邓建军科研工作室,墙壁上张贴的“技术只有起点、创新没有终点”的大红标语格外醒目。当记者询问邓建军最新的技术攻关项目,他指着最新的成品检测线上的一台设备脱口而出,machinevision(机器视觉)。邓建军作为首台套顾问,参与这家国外设备制造商的研发,从原材料进生产线到成品出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检测和预警,打造智能工厂。
年出生的邓建军,由一名普通的青年工人成长为新时期产业技术工人创新发展的楷模,成为中国“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中国“蓝领精英”的象征,书写了一个“东方工匠”的传奇。
邓建军第一次向洋设备“开刀”,还得追溯到年。那年,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引进纺纱设备。没想到,德国气流纺纱机的中枢系统——变频器烧坏了,整个生产流水线只得“罢工”。更换变频器,已成当务之急。可在当时,要想换一台变频器需9万元,不仅价格高,且订货周期需长达2个月。于是,邓建军带着他的科研小组大胆向洋设备开刀,用类似的国产变频器替代原件,仅花了两天半时间,机器又正常运转了。当消息传到德国公司时,德国技术专家在震惊之余,还专程赶到黑牡丹查看设备,留下了“中国工人了不起”的赞叹。
在生产线染浆联生产线现场,邓建军与技术人员蹲在机器旁,探讨提升彩色牛仔布的颜料配色系统染色方法、生产过程稳定性研究、计算机参数控制等等细节,“对于我们基层一线的技术人员来说,知识和技术是创新的发动机和永动器,在当代全球纺织高新技术的舞台上,我们要用自己的中国功夫,书写出中国智造的东方传奇!”
如何稳定控制牛仔布预缩率?这是世界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记得那年盛夏,车间里接近50摄氏度高温,厚厚的工装,几乎让人窒息。为了攻下这个“山头”,邓建军和他的团队苦熬了4个多月,经过无数次测试,把电子技术成功融入传统缩水机中,终于把牛仔布预缩率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自主开发的“染色机在线控制和检测系统”成功应用于所有染色生产线,填补了该领域的世界空白。在接下来的天里,他们又连续开发出了“染液组分在线测试与系统”、“染液添加控制系统”、“在线染液循环流量监控系统”和“自动助剂添加控制系统”等4项成套技术,每项都是业内首创。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