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盈昃,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跨越山海,奔腾不息。如何穿越岁月于历史长河之中窥见昔日荣光?博物馆让一切变成现实。今天是第5个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几家博物馆“当家人”都亮出了自家的“镇馆之宝”,谁才是实力担当?你更PICK(支持)谁?
“博物馆之城”进阶史
年6月17日,青岛荣升“博物馆之城”。
截至去年底,青岛已拥有10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30家,非国有博物馆7家。
拥有3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
拥有7座国家二级博物馆、9座国家三级博物馆,数量位列全省首位。
全市国有博物馆共拥有馆藏文物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1件(套)、二级文物件(套)、三级文物件(套)、一般文物件(套),位居全省前列。
10年来,全市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从15家增加至85家。
青岛市博物馆
青岛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文物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铜器、玉器、钱币、玺印、甲骨、竹木牙角器等三十余个门类十多万件,其中书法、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
镇馆之宝:北魏石佛造像
北魏石佛造像“双丈八佛”是青岛市博物馆内最具标识性的展品之一。每尊佛像高一丈八尺(约6米),俗称“丈八佛”,重约30吨,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大佛头顶高髻,面含微笑,赤足立于莲花座上,莲花瓣下置四方形须弥座,座的前后刻有许多小佛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之作。
镇馆之宝:宋钧窑鼓式洗
此钧窑鼓式洗于年12月27日入藏青岛市博物馆。洗直口,浅弧腹,器身呈鼓式,平底,下有三兽足。外口沿下和近底部分别饰有两周等距离的乳钉纹。器底一侧清晰刻有“一”字款,笔道遒劲。经考证,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也就是说底部刻有“一”字的洗是同类器物里尺寸最大的,且数字是器物配对的记号。也就是说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鼓式洗是所有同类器型中尺寸最大的一件。
钧瓷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钧窑鼓式洗是钧瓷中的上品,存世量稀少,堪称国之瑰宝。
镇馆之宝:明正统十年《道藏》
《道藏》是一部内容浩瀚的大型丛书,不仅包括道教教义,还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化学、数学、医学、体育、武功等内容。青岛市博物馆馆藏《道藏》是当年明万历皇帝钦赐给崂山太清宫的,为明正统十年(15年)刻万历二十六年(年)官印本,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以《千字文》作为函目,存96卷、52册。该部《道藏》10册一函,黄帛函套。每卷末页附印一披甲武士,一手执缨枪,一手执经卷,肩际附一葫芦,立云雾之中。该部《道藏》年移交至青岛市博物馆,是现存几部明版《道藏》中较完整的一部。
大沽河博物馆
大沽河博物馆位于胶州市少海北路东侧,青岛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内,是一座系统展示大沽河流域自然生态、水利治理、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的综合性博物馆。
镇馆之宝:环状兽形鬶
环状兽形鬶,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文物,通高10厘米,直径18.8厘米,重0.85千克。胶州市三里河遗址出土。颈、流部残缺。兽首之上是颈、流,用夸张的手法将尾梢向前卷,与口流连接形成提梁,既增加了鬹的牢固度,又弥补了口流过高的缺陷,使整个造型高度自然适中,安排之巧,恰到好处。
镇馆之宝:红陶鬶
红陶鬶,圆口外侈,口部前有流,流呈喙状上翘,两侧有乳点装饰。颈部较粗壮,把呈纽索形。腹部扁圆,上饰有堆纹一圈,三袋足下为圆锥形实足。这件红陶鬹的造型,棱角清晰,朴素雅致,犹如一个挺胸扬首、举止傲慢的大鸟,反映了原始社会陶工们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即墨区博物馆
即墨博物馆位于即墨省级经济开发区市民文化中心三号楼(音乐谷东侧),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设置即墨通史、书画、妙法莲经三个展厅,共展览文物件。
镇馆之宝: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
即墨区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妙法莲华经》成书于北宋庆历四年(10年),与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同年,是最早用金银写成的经书之一。经书共七卷二十八品,即墨区博物馆收藏了其中6卷,为第一、二、三、四、五、七卷;胶州市博物馆藏有第六卷。
《妙法莲华经》又叫《法华经》,是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由佛祖释迦牟尼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说经整理而成,是佛教精华著作之一,历代版本存世很多。作为佛教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被人们历代传抄,但即墨区博物馆的《妙法莲华经》却有特别之处:首先,抄写这部经卷采用的纸张是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最早和最好的书写用纸——宋代精制的磁青纸,这种纸防虫、防潮、不褪色,富丽典雅,精致之极;其次,作为最早用金银写成的经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经文皆为楷体,浑厚庄重,呈颜柳风格,为宋代书法精品,经卷以金绘佛像、银书经文,且经名及菩萨、如来、世尊诸佛等名亦皆用金书写。
莱西市博物馆
莱西市博物馆位于莱西市上海西路17号,为一座二层楼房建筑,属综合性地志类博物馆。现有馆藏珍贵文物近件,陶瓷、铜器、玉器、书画、钱币、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等门类较为齐全。
镇馆之宝:机关大木偶
莱西木偶戏闻名遐迩,其鼻祖莱西大木偶则馆藏于莱西市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这一大木偶于年12月在莱西岱墅村东发掘的两座西汉木椁墓当中出土的,距今已有2多年的历史,属国家一级文物。
大木偶身高达1.93米,由13块木段雕刻组成,全身关节结合部位均采用卯榫法,头部、驱干、四肢都能活动,可以站,可以坐,可以跪。在腹部横木上钻有许多小孔,在卯榫衔接处还标有“±、Ο、=”等红色拼合符号,说明在制作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木偶身形高大,神态威严。
这件大木偶至今仍属考古发掘所仅见,受到文物考古界和木偶艺术界极大 在这两座西汉墓中同时还出土了13件小木俑,以及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
平度市博物馆
平度市博物馆位于平度市区中心红旗路中段北侧,系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由一组古建筑组成,馆内共有馆藏文物件/套,计有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玉器、碑刻、书画、钱币等数十类。
镇馆之宝:王舍人碑
王舍人碑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年),年冬在平度灰埠镇侯家村出土。上部碑文残缺,现残高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碑文隶书,清晰可读者有字。
此碑碑额雕螭,刻工精美,仅存6字。从残存篆字及汉人题额惯例推测,碑额应为“汉舍人□王君之□”,“之”字下面疑为“碑”字,另缺一字无考。碑主王君为汉舍人,专家据碑文所述,推测其为灵台待诏之一,是太史令属官。
王舍人碑的奇特之处,是在能够见到的汉碑中首次使用了龟趺。汉碑的碑趺一般作长方形,使用龟趺的较为少见。此碑龟趺造型古拙,线条流畅,雕刻精巧,是一件难得的圆雕艺术精品。
青啤博物馆
青岛啤酒博物馆为青岛市三大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设立在青岛啤酒百年前的老厂房、老设备之内,以青岛啤酒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一应俱全。
镇馆之宝:
百年电机、糖化锅、发酵桶
青岛啤酒博物馆为青岛市三大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馆内的百年电机、糖化锅、发酵桶等21件馆藏被评为国家级文物。
制造于年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西门子电机,在青岛啤酒厂服役百年仍可正常运转。
口紫铜锅是国家一级文物,年由德国人纯手工制作而成,是青岛啤酒早期酿酒的糖化设备,分别是糖化锅、糊化锅、煮沸锅和过滤槽。单口紫铜锅的直径约3米、深1.85米,是中国最早、最先进、最大的啤酒生产设备,中国的第一瓶啤酒就是由它们生产出来的。
同为国家一级文物的6个发酵桶,是当时德国人使用的橡木桶,能装6吨酒。
岛城特色博物馆
青岛的非国有博物馆涵盖种类众多,以其特色独具、专注小众领域而受到岛城市民的欢迎。这些特色博物馆,也同样收集着过往和回忆,见证着历史和变迁。
青岛贝壳博物馆
博物馆展示了余种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贝壳标本,这些标本“籍贯”遍及四大洋60多个国家,它们组成了一个充满海味和童趣的奇幻王国。这座博物馆是青岛一名贝壳收藏“发烧友”收集多年的成果,规模位居国内第一。
镇馆之宝:龙宫翁戎螺
龙宫翁戎螺是青岛贝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钓鱼岛及印度洋和日本等沿海,栖息在80—米深海,龙宫翁戎螺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直径约10—23厘米,青岛贝壳博物馆展出的龙宫翁戎螺直径为22厘米,价值万人民币。龙宫翁戎螺一直被誉为“海洋中的活化石”,生物学家们曾对照5.7亿年前的化石研究发现,龙宫翁戎螺与它的祖先几乎一模一样,历经数亿年未灭绝、不变种,在浩繁的生物世界里,实属罕见。目前,在全球各博物馆和贝类收藏家手中仅存只左右。
青岛纺织博物馆
有着余年历史的纺织业是岛城的“母亲工业”,所在地前身为始建于年的上海纱厂旧址。青岛纺织博物馆新馆按照国家A标准规划建设,在纺织谷打造国内首家纺织主题动线博物馆和纺织遗址公园。
镇馆之宝:细纱机
青岛纺织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生产于6年的细纱机。粗纱经牵伸、加拈,卷绕成细纱管纱的纺纱机器,就是细纱机。细纱的产量质量是纺纱工艺各道工序优劣的综合反映。细纱机的生产单元是锭子,常以每千锭小时的产量(公斤)来衡量细纱机的生产水平。
由于场地的限制,博物馆内的细纱机长度只有原机的四分之一,原机共8节,本机只有2节。青岛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在国棉八厂工作时曾经在这台机器上操作过。
省内这些博物馆
都有哪些镇馆之宝?
齐鲁瑰宝,辉映古今。在文物大省山东,齐鲁瑰宝既见证着历史变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记者梳理省内代表性博物馆镇馆之宝,一起来看看。
颂簋
年代:西周
珍藏:山东博物馆
颂簋,制于西周晚期,高30.1厘米,口径2.2厘米,盛食器。其造型秀美,隆盖、圆腹、圈足,双耳造型别具一格,状如一变形龙首口吐祥云,双耳下的垂珥与圈足下的三小足形状相若,相映成趣。
据悉,颂簋上的铭文记录了周天子对颂的册命过程:在西周的一个清晨,周王在康昭宫册命颂,令其掌管成周洛阳的仓库等职务,并赐给他黑色礼服、赤色蔽膝和马具等物品,以兹勉励。颂接受了册命,向周王进献瑾璋,以谢王恩。之后,铸造此簋,纪念此事并希望此份荣耀为后世子孙世代享用。
《乾隆御定石经》
年代:清代
珍藏:孔子博物馆
《乾隆御定石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官经,经文以江苏金坛恩贡生蒋衡耗时12年的手书“十三经”为底本。乾隆五十六年动工刊刻,乾隆五十九年刻成,共计石62万余字。
年6月,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拓本为御制墨乌金拓,拓工精良,经折装。明黄纸板面,居中墨印题签“乾隆御定石经”楷体六字,现存册。册内十三经文皆为蒋衡楷书,字体工整,秀劲端雅,笔态丰润,是珍贵的初拓精拓本。
牺尊
年代:战国
珍藏:齐文化博物院
牺尊,自年进入齐文化博物院起,就成为镇馆之宝。
牺尊为仿獏形,昂首竖耳,四肢粗壮,双目圆睁。由头颅、躯干、盖分铸而成。颈部有一项圈,嵌16枚椭圆形银珠,头顶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眼球以墨晶石装点,两侧眉毛各嵌7枚绿松石。盖为一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背上,巧成半环形盖钮。禽两翅平展,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通体错金银丝饰勾连云纹。该器造型精美,装饰华丽,工艺娴熟,是战国时期齐国错金银和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
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
年代:西汉
珍藏:济南市博物馆
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年出土于济南北郊无影山西汉墓,是我国最早出土立体地反映汉代百戏演出完整场景的珍贵文物,重现了2多年前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被称为“百戏”的表演形式和精彩场面。
这组陶俑共21人,其中乐工、表演者和观赏者各7人,它们被固定在一个长67.5厘米、宽7.5厘米的陶盘上。钟鼓齐鸣,舞者翩翩,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造型简洁古拙、洗练概括、生动活泼,在我国音乐、舞蹈、竞技体育史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亚醜钺
年代:商代
珍藏:山东博物馆
亚醜钺于年在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通长32.5厘米、宽3.5厘米。1号商墓于年由山东博物馆王恩田等数位学者组成的考古队所发掘,是迄今为止除安阳殷墟以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商代墓葬,意义非凡。
亚醜钺两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亚醜钺的发现,使亚醜器的出土地点逐渐清晰,被基本确定在青州一带,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