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本期《爱上非遗》聚焦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带您领略一针一线勾勒出的民族瑰宝。
壮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其中,服饰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最直观体现,早已融入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帽子、上衣、下裙、鞋子到被面、背带、背包、壁挂等,无一不在装点生活。
图为裙摆上的手工刺绣。陈先怡摄
壮族服饰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服饰样式随着时间而不断演变。
历史上对壮族穿戴的最早记载来自于《战国策赵二》:“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从最早的左衽衣到五色绒线绣花尚青服,壮族人民以勤劳双手向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口口相传中,传统的制作技艺代代流传,时至今日,这些技艺仍在时光中闪耀着独特光芒。
武鸣壮族服饰制作技艺
锦衣绣服惊艳时光
图为壮族传统婚礼服饰。陈先怡摄
武鸣壮族服饰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非遗名录
批次:第五批
地域:南宁
代表性传承人:陆兰珍
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存在于南宁市及周边壮族地区,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服饰形制及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年,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陆兰珍被南宁市人民政府评为第六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陆兰珍在制作民族服饰半成品。陈先怡摄
陆兰珍,武鸣壮族服饰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壮族服饰制作技艺至今已伴随她走过将近60个年头,完完全全融入了她的生活。
作为家族同辈中唯一的女孩,陆兰珍被外婆和家族寄予厚望。
外婆希望陆兰珍能将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花样和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于是11岁起,她便开始跟着外婆学习刺绣,直至外婆逝世。
陆兰珍没有辜负家族的期望,她对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一做就是一辈子。
图为壮族服饰成品。陈先怡摄
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发展至今,已形成包括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在内的一整套完整制作流程。
制作的各项工艺均由手工完成,步骤繁琐,耗时较长,一套完整壮族服饰从纺织到成衣,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年。
纺织通常是将产于岭南地区的葛、麻、棉、蕉、竹、木等原料,纺纱成线,织线成布,从而得到制作服饰的面料。
织出的胚布,经过染色便能用来制作服饰。
图为染布原料蓝靛草。图源新华网
染色时,人们会用石灰膏、碱面等将蓝靛草融化,等蓝靛的颜色显现出来后,再将它过滤成膏粉,将滤好的膏粉铺到胚布上,加上水来敲打。
制作日常衣物,只用敲打一到两遍便可达到着色效果,要是制作盛装或是上等布料,则需要敲打七到八遍,如此染出的布料,颜色均匀又好看。
图为带有手工刺绣的裙摆。陈先怡摄
染好的布料经过晒干,裁剪成设计好的衣服样式,经过绣花最终作为成衣出炉。
绣花前,先挑选花样,再开始在衣料上绣花。一般绣花用到的颜色将近一百种,少的也有四五十种、二三十种。
图为服饰成衣上的彩绣。陈先怡摄
陆兰珍制衣用到的这种刺绣颜色靓丽、花线丰富,被人们称为“彩绣”。
彩绣不仅要求绣娘绣花技艺精湛,还要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
据了解,光绣一只蝴蝶就要用到十几种颜色,绣线色彩全靠绣娘搭配,色彩搭配得好,绣出来的图案颜色艳丽,逼真立体。
图为具有光泽感的手工绒丝线。陈先怡摄
“以前的丝线都是手工纺织的,因为带有绒毛,我们叫绒丝线。绒丝线纺好后还要用蜡烛的蜡油蜡好,这样丝线绣到布料上会有光泽感,且更加耐用。”陆兰珍向我们回忆起从前的绣线。
社会、科技的进步让生产方式更新迭代,同时也让工序复杂,要求严苛的壮族服饰制作技艺进入困境。
图为经过改良的壮族服饰。潘彦娇摄
年,陆兰珍发现市面上早已没有传统民族服饰的身影,这更加坚定了她传承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信念。
即使暂时没有找到发展困境的解决方法,她也毅然踏上了传承之路。
图为陆兰珍工作间的布料。潘彦娇摄
在遭遇家庭变故、一贫如洗后,她始终没有放弃,没钱时借钱买绣线,还将孩子给她的生活费都用作工作室资金。
图为陆兰珍工作室的刺绣作品。陈先怡摄
年9月份,陆兰珍第一次带着刺绣作品参赛并斩获银奖,重新让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得到了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