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处家门口的精神乐园
——兴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侧记
绕步、劈拳、搭肩、压肘、冲拳……近日,兴隆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排练室热闹不已。随着音乐声响起,武术爱好者在教练的指导下操练巴渝武术操。大家精神饱满,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动作流畅、刚劲有力。
今年4月底,随着兴隆镇新建成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辖区居民纷纷走进这所家门口的“精神乐园”,或吹拉弹唱,或下棋阅读,或健身观展,享受各自更多层面的需求。
接下来,请跟随小编一起走进这所精神乐园一探究竟吧。
各项设施应有尽有
满足群众多层面需求
走进兴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楼颇具诗情画意的书画室首先跃入眼帘。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光线充足、窗明几净,古色古香的桌椅有序摆放,墙上挂满各类字画。不少书画爱好者们在这里挥毫泼墨、提笔绘画。
图书阅览室任天驹摄
同样,书画室对面的渝北区图书馆兴隆分馆也人满为患,不少书虫早早地来到这里打卡充电,大家纷纷表现出求知若渴的心情。
“新建成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仅硬件环境高大上,功能室也非常齐全,能满足辖区居民文化方面的需求。”一位书画爱好者告诉记者。
图书阅览室任天驹摄
电子阅览室任天驹摄
据了解,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坚持“服务群众”的理念,以体现公益性、便捷性、服务性为原则,针对居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使用面积共计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展览室、体育活动室、棋艺室、戏曲排练厅、舞蹈排练厅、放映室、文化展示室、妇女儿童之家、多功能厅、乡情馆,是一个集图书阅览、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于一体,覆盖全镇居民文化生活服务所需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惠民活动寓教于乐
丰富群众幸福新生活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注意笔锋,手不要抖,在这里稍微顿一下。”
日前,渝北区书法家李健应邀来到兴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该镇的书法爱好者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培训课。
培训课堂上,李健从中国书法的源远历史开始讲起,到毛笔的使用、书写的姿势、执笔的方法、笔画结构等方面对大家进行一一指导,现场为书法爱好者们进行示范,还手把手地对大家进行指导纠正。大家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临摹、仿写,整个课堂沉浸在翰墨墨香之中。
书画室任天驹摄
“开设这个毛笔书法培训课堂,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居民群众学习书法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家的文化自信,加强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位书法爱好者现场表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随着渝北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城里不少文化专家来到这里,深入实施送文化下乡,与草根文艺爱好者结对子,“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大好机会,办好培训课堂。”
接下来,该镇还将推出“群众点单、中心服务”的订单式服务,举办更多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居民群众的生活告别“单调”,享受到“升级版”的文化服务。
棋艺室任天驹摄
武术爱好者在排练室里练习巴渝武术操任天驹摄
同时,该中心还将组建舞蹈队、合唱团、腰鼓队、乒乓球队等特色文体活动队伍,把有文化特长、文艺爱好的居民群众培养成为活跃在乡镇的文艺骨干,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才艺平台的同时,也提升当地的文艺队伍,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体育活动室任天驹摄
“力争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文化互动让大家逐渐从过去台下的观众到现在台上的主角,从被动享受文化到主动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兴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个新阵地为载体,通过文化志愿服务,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把优秀文化的种子播向千家万户,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乡情馆留住思念
唤醒群众浓浓故土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正如余光中在《乡愁》里写道的那样,大多数的乡愁只在记忆里。
然而,在兴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二楼的一处乡情馆,展示着村民家中的老物件,寄托着浓浓的乡愁。
原来,该镇通过走村入户、多方收集,为居民家中留存下来的传统生活、生产用具在这里找到了“新家”,也让年轻人“留住乡愁”,让老年人留下念想。
群众参观乡情馆任天驹摄
老旧的煤油炉、富有年代感的陶器、上了年头的老式织布机、纺纱机……
虽然这些老物件儿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它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在时代的变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历史赋予的见证使命。
乡情馆设置了农耕文化、制陶工艺流程、农事习俗、镇情镇史等展区,展示了各个时期具有本土风味的老物件,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方式留住人们的乡愁记忆,呈现出普通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地的依恋、奋斗的历程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弘扬了工匠精神,传承了良好家风家训。
“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些老物件逐渐被淘汰,甚至慢慢消失,被现代化工具替代。”兴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建造一间乡情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记住乡愁、留住记忆,同时还可以作为一处农耕知识科普基地,供来访者体验劳作,体味农民艰辛,感受劳动魅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