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需求的对象是使用价值,用学术理论来

引言

为何说需求的对象是使用价值,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资本论》中揭示了生产的原旨属性、需求的原旨属性,探究了生产和需求关系的原旨属性。《资本论》中认为,生产是人类利用生产资料创造财富的生产,生产同时创造财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产只受生产要素总量和使用效率的限制,因而生产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资本论》中认为,需求是人类对财富的需要在客观世界的可实现程度,作为需要的表现形式,需求的对象是使用价值,作为需要的实现形式,需求的中介是价值,因而需求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资本论》中认为,需求的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由生产创造,因而生产决定需求是理想状态。但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打破了生产和需求的统一,动摇了生产决定需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化割裂了生产和需求的平衡,破坏了生产决定需求。

生产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资本论》中研究的生产,首先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有用物的劳动实践过程。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讲到,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他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即“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

物质资料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原始基础,更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任何国家和社会,如果物质资料得不到满足,人民基本生活将受到威胁。

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恩格斯强调了劳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它生物的重要特征,它使人类不再单纯地受自然支配,而是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满足人类具体需要的有用物。

在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基础上,人类才得以发展自身的精神世界。因此,《资本论》中研究的生产,是人类利用生产工具改造和影响自然创造有用物的劳动过程。

有用物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由“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部分组成。其中,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是运动着的抽象概念,它构成生产要素中的能动要素,由劳动者(劳动力)构成;劳动对象是构成有用物的一切物质要素,是生产要素中的基本物质要素,主要由来源于自然的原料构成。

劳动资料是劳动生产的媒介,主要由劳动工具构成,劳动者将劳动通过劳动资料作用在劳动对象上,使劳动最大效用的发挥出来。生产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要素中“人”的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是生产要素中“物”的要素。生产过程即“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有目的的创造有用物的过程。

生产是运动变化着的劳动过程,这种变化是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变化发展产生。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创造有用物的能力,即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水平体现了一个社会某一时期人类创造社会有用物的能力,通常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一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劳动者是活劳动的承担者,是劳动力的载体,它蕴含着生产过程中的动力能动要素——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资本论》引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的话——“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劳动者能否胜任某一生产劳动、能否最大程度创造有用物,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这些要素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劳动对象的适配程度

劳动对象是构成有用物的物质要素,劳动对象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并且对发挥劳动力和劳动工具的效用产生影响。

《资本论》通过引用年《工厂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和年《工厂视察员报告》表明,资本家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将棉纺织原料以次充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恶果,使机器的速率必须大大降低。

会给纺纱工人增加更多的困难”、“较次的棉花,需要较多的劳动,在梳棉间,劳动也大大增加了”。这意味着生产对象的适配程度会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生产力水平。

劳动资料的先进程度

生产工具的变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往往起到划时代的作用,《资本论》中认为本杰明·富兰克林将人类比喻成“制造工具的动物”,非常贴切的表现出创造和运用劳动工具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最显著特征。生产工具是人类四肢的延伸,是“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是将劳动更高效的作用于生产的手段。

《资本论》特别描述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将蒸汽机用于生产工具的改良,用机器操作代替了人类的手工劳动,推动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和大工业的转变,促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此,劳动资料的先进程度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影响生产力的因素不止于此。首先,科学技术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要素。

马尔萨斯在《人口学原理》中曾提出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两种级数说”,即生活资料的生产永远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马克思认为,马尔萨斯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考虑到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充分审视了科学技术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带来的巨大变革。

一方面,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进入机器和大工业时代后,机器操作的连续性和高效性代替了人类的手工劳动,“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摆脱了人力生产在生理和时间上的局限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水平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新兴自然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中的运用,不仅缩小了世界各地的空间距离,加强了国际间的贸易联结,而且促进了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全球化的形成,国际间不断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使社会分工和协作进一步向全球范围扩展,社会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虽然不是有用物生产的基本构成要素,却作用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推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要素。其次,生产管理对提高生产力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着重强调了生产管理者的监督和指挥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发挥的重要核心作用。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与传统个体手工劳动相比的重要优势,是利用劳动技能的局部单一化促成生产技能的熟练化和劳动工具的专业化,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劳动效用最大限度的节约和发挥,从而缩短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在传统个体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发挥是通过有用物生产者的自我管理实现,而在分工和协作的生产方式下,“局部生产者”必须通过生产管理者的指挥完成向“总体生产者”的转化,才能发挥分工和协作的生产方式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显著优势。

虽然,《资本论》中批判了资本家在生产领域发挥的指挥棒作用是出于剥削雇佣劳动以追求价值增殖的目的,但依然肯定了“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由此可见,利用生产管理者在组织、监督、指挥有用物生产活动方面的管理能力,是发挥分工和协作的集体力促进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结语

总的来说,生产管理对提高生产力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构成有用物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决定着和代表着一个社会某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因此,生产始终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7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