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悲惨的无价之宝文物,古代纺纱史巅峰

导读:说起这世界上最轻的衣服,有件堪称无法复制的奇迹,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四十五尺瀑布泉,地铺白烟花簇霜”,这件衣服就是如诗中所述般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素纱襌衣,中的“襌”字,好多人会误认成“禅”,其实这个“襌”字,读作“dān”,衣而无里,谓之襌,即为单衣的意思。这件纱衣于年在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此物由纱料制成,没有衬里,没有颜色,因此被称为“素纱襌衣”。想要了解这个素纱襌衣的奇妙之处,就要先从“纱”说起。纱是出现在我国最早的一种古代丝绸,属于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经度每厘米有60根左右的纱线,维度每厘米有50根左右的纱线,密度较稀,因而古人称其“举之若无”。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出土的两件素纱襌衣,其中一件为48g,另一件为49g,每平方米的纱料大约15g左右,除去领口和袖口的边缘,折叠后都能放入火柴盒。让人不得不对西汉时期的纺纱水平叹服,根据织物的专用计量单位“旦”来计算蚕丝纤度,素纱襌衣只有10.2-11.3旦,而即便是如今生产的最高级丝织物,其蚕丝纤度也有14旦,当时纺纱技术的高度可见一斑。“难以复制”其实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汉朝时期的家蚕是三眠蚕,经过数千年的人为干预和进化后,现代的家蚕已经是四眠蚕。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成长周期的差异,所谓“眠”即是停止进食后,蚕会经历蜕皮的过程,最终才能吐丝结蚕。而四眠蚕比起三眠蚕,个头更大,营养更好,丝质更好。即便是通过某些技术,成功培育三眠蚕,制出的仿品,虽然在质量和重量上有所超越,但是却无法复制出当时古人的创造力。没有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多年前的古人只能依靠双手和最原始的生产力制作这样一件堪称奇迹的工艺品。如果说青铜的使用归功于对土壤的挖掘,能够找到原材料,玉石的发现归功于一次意外的切割,陶瓷的发明归功于一次对粘土偶然的加热,而漆的使用归功于漆树本身的存在,那么纺纱的技术,则是一场最辉煌的成就。从发现蚕这个生物,到发现它的生长规律,再到利用蚕丝来制成衣物,从蠕动的虫子联想到制作衣服,这中间还要经历加工蚕丝,制作复杂的纺织工具,最后才能成为美丽的丝绸织物,每走一步都是智慧的体现和象征。除了中国之外的任何国家和民族花费了上千年的时间,都没有参透丝绸之谜。但是这堪称奇迹的“素纱襌衣”,却在重见光日后,经历了一场浩劫。年,一个刚被学校退学17岁的少年,他利用一把梯子爬进了湖南省博物馆,用钢管击碎展柜后,盗走了素纱襌衣在内的30余件文物和复制品。这个名叫许反帝的少年,在偷盗文物后不仅没有得到家人的教育,反而还在其母的包庇下为躲避警察的抓捕,将一部分珍贵的文物烧毁,还有一部分被冲入了马桶,企图销毁证据。编号为“-5”的素纱襌衣,就此成为了灰烬。而被逮捕归案后,民警发现,唆使许反帝销毁文物的其母许瑞凤其实是法律科班出身,却能学以致用,用所学法律知识来帮助儿子逃脱罪责。这对愚蠢的母子,使我国失去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实在让人痛心不已。幸而另一件素纱襌衣“-6”能够得以完整保存,让人们可以有幸瞻仰汉代高超的织造工艺。小编码字不容易,和您上班一样辛苦,希望您看过之后随手点赞,非常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89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