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家乡三河之昔日繁华的新集镇

白癜风能够治疗好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昔日繁华的新集镇

新集镇位于泃河、鲍邱河交汇的平原地带,北与天津市蓟县隔河相望,南与宝抵县接壤,属三县交界金三角地带,土地肥沃,物阜民丰,自古就有“麦窝棉仓”之称。小镇晚于周围村镇而建,故称“新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淳厚的民俗民风和丰厚的人文资源,成就了新集镇的繁荣和富庶,可与北京、天津相婉美,有“一京、二卫、三新集”之说。

一、繁忙的水陆运输业

旧时,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路漕运,陆路次之。由于新集镇地势低洼,泃河四季有水,极适合船运。在春秋季节泃河水位下降时,泃河下游的天津及南方各地的物资、海货等商品进京受阻,船运到此,不能继续上行,只能在新集卸货转陆路扩散。久而久之,自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水旱码头,成为京津之间水、陆运输的枢纽。泃河新集段水深流急,遭运繁忙,每日往来运货船只如梭穿行。镇北泃河岸边的水旱码头,装卸货物日夜不停。河内经常有帆船、鸭嘴船、板浆船等百余只停泊于水深的南岸河道,绵延数里。因此,成全了两只装卸运输队伍。一是脚行,当时专营装卸货物的脚行有脚夫一百多人,俗称“扛大个儿”的,负责装卸货物;二是陆路运输,由陆路通往北京、天津、东北及西南各地。当时,一般的买卖商家自备骤马拉的“四辋(wang)子车”、“大胶皮车”。后又有人专门成立了“宝林”、“天增”两个汽车行,专营拉脚业务,同时又有北京至宝纸和天津的班车途经新集,便利了人员的交流和往来。如此发达的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给新集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繁荣。

二、红火的商贸服务业

旧时新集镇由八个村自然扩展连接而成,俗称“八台”。其主街宽直,东西长近三华里。大街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餐馆、服务、加工、医疗、娱乐等业应有尽有,达百余家。较大粮号有瑞德祥、万顺栈、义和祥、复兴泉等十几家。较大饭铺有永顺馆、贵顺居、三合居、新集客栈等。医院、医院、医院、德生堂、同聚栈等。大杂货铺有庆祥号、义盛兴、福和永、德顺祥等。较大布店有德泰茂、复兴号、德隆长、同合昌、聚顺德、元祥号、东庆祥等。服务行业有永兴客栈、李家客店、永胜镖局、潘家茶锅、玉顺楼、商会等等。那真是商号林立,熙来壤往,目不暇接,一派热闹繁华景象。

最热闹的地方当属位于大街中部路南的“永顺馆”,这是一家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饭铺。重修新集定慧寺时,永顺馆布施钱吊,铭刻于该寺碑文榜首,想为当时小镇首户。该馆门面房为五大间,西三间为店面,出售各种生熟食品、烟酒茶糖及日用百货。第四间为灶房,最东间为柜房,与后餐厅相连。门店外搭有林秸凉棚,西边炸油条、打烧饼,东边垒大灶一个,上放八拃大锅一口,每当集日前下午,升火煮羊杂碎,满锅的羊杂加好佐料,用劈柴大火烧煮两三个钟头,直至熟烂,上漂浮油,香味扑鼻,次日揭盖卖羊杂碎汤。大饼一斤,羊杂碎汤一碗,总共不过一角多钱,虽食量大者亦可饱食一顿,为小商小贩之最佳选择。再者,该馆烙肉饼也与众不同,馅大皮薄,两面刷油,外焦里嫩,色鲜味美,引得人们垂诞欲滴。因其馆经营的餐食特色鲜明,口味大众,位置居中,加之服务态度又好,所以从早到晚顾客盈门,食客络绎不绝。

另一个街面显赫的店铺就是“庆祥号裕记”,也称庆祥裕,简称庆祥家,为张庄卢家所开,是全镇最大的杂货铺。其家资金雄厚,货物全,信誉高,曾印有庆祥裕银票流通。其铺不仅经营西贡米、洋白面、油盐酱醋、川广调料山珍海味、燕窝鱼翅、各种糕点、布匹绸缎等,还经营宣纸、湖笔、徽墨等文房四宝。其店铺的建筑也与众不同,七大间门市高大宽敞,别的商铺都是门面房外接厦子,惟庆祥号的七大间商铺是铺面连带厦子,路山宽大,酷似殿堂。外以杏黄色油饰门窗墙壁,多年看去总那么鲜艳耀目。柜台占地两大间,柜西一间为货仓,柜东一间为过道;再东两间辟为账房,里间为掌柜下榻之地;再东两间为暗室,有地道通地下室,如有贼匪可通过账房墙壁进入地下室躲藏。此二间外人鲜知。中间过道门上悬有佛龛(kan)一座,供奉汉寿亭侯关云长,节日明灯蜡烛,香烟缭绕。一联悬挂左右,颇具人情味。上联曰:兄玄德弟冀德德兄德弟;下联为:师卧龙友卧龙龙师龙友;横披:义气千秋。柜房货架两旁刻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金字牌匾。该商铺恪守此道,物价多年不动,售货准斤足两不给平秤,四村八乡多来购买,逢节日里三层外三层,应顾不暇。还有一特点,每日营业为全镇商号最后上板者,晚十点此店仍灯明如昼,照常营业。为此,本镇东西城关大门,非等庆祥家上板才可上栓。

另外,该商号院内打有洋井一眼,水清而甘,半条街都来此挑水,穿门过户,络绎不绝。商号为民众取水提供方便,从不厌烦。此举为众多乡民所称道,农商和谐可见一斑。

在此街上,“同华兴亚西亚煤油庄”也很红火。此店为丰润石先生所开,每每用大汽车来此卸油。当时没电,煤油是必需之物,四乡农民、镇内商户均点油灯照明,因此销路甚广。每桶30斤上下,约两块多钱一桶。有卖整桶的,也有零售的,购者络绎不绝。石先生非常爱国,抗战时期,他带头把柜上的步枪交给八路军,一时传为佳话。

旧时,新集镇最为兴旺的服务业是医药卫生业,医院、医院、陈太太产科所、同聚栈药店、大生堂中药铺等院所,为新集一带民众看病吃药提供了方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开创了三河西医的先河。医院的陈老先生系河北傍樟屯人,中医起家,后自学西医,在新集建院后完全改为西医,药房、药品标签全采用拉丁文,听诊、打针、白药片一时成了新鲜事物,“索密痛”“雷米封”等白药片的疗效更让人们称奇。很快,西医在新集地区得到普及。

再一值得称道的医疗服务单位是“陈太太产科所”。该所的妇产医生人称陈老太太,她全力推行新法接生,大大提高了婴儿的成活率,保障了产妇的安全与健康。尤其对于难产,陈太太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先后挽救了很多母子生命。陈太太除了接生技术高超以外,为人也非常热情善良,施治不计报酬,遇有经济困难者还给予生活资助。她曾受人民政府委托任三河南片“产科站”站长,培训了一批新法接生学员,为保障一方妇婴平安做出了突出贡献。陈太太治病救人,广行善事,受到人们的爱戴,她的事迹至今还在新集一带群众中传诵。

此外,诸如洗染店、绸布店、杂货铺、客栈、当铺、商会、药铺、镖局等,还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仅从上面介绍的几例,即可窥斑见豹,足以说明当时新集镇的繁华富足和一片兴旺景象。

三、兴旺的工业、手工业

新集丰富的资源,繁荣的商贸,便利的水陆运输和通畅的人流物流,吸引了大批外地人到此经商办厂,一时间,工业、手工业迅猛发展。主要项目有:粮食加工、酿酒、织布、印染、农具制造等,以酿酒和织布最为出名。

酿酒业以“德源长”烧锅最为有名。老板是一位姓张的玉田人,为制酒专门打了一眼甜水井,制酒设备较先进,日产酒达余斤。掌柜的姓赵,皇庄洼子人。二掌柜兰馨久,新安镇人。五间铺面房,东二间为酒库,内设大酒缸数十只,以锡盖覆严,防止挥发。中间为过道,西间是柜台和账桌等。门外一副对联,多年不换,上联是“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下联为“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横批是“源远流长”。时常有人在此以三枚大钱沽酒一壶,以一把花生米、或一包豆鼓、或一包虾皮在厦下小酌。而大户人家则以酒葫芦打三五斤拿回家中慢饮。当然,这只是铺面零售,更大的销路是供应北京,因其酒为纯粮酿造,工艺精良,酒味醇香,在北京享有盛誉,因此大量运至北京蒜市口天德店批发。此外,德源长还可以调制玫瑰露,相当于今日之果酒。

纺织业是新集工业繁荣的又一重要标志。新集土地肥沃,适合棉花生长,因此有充足的纺织原料。当时几乎家家都有纺车,户户会织布,家里的土布用不完就拿到布市上出售,因此新集镇集市的布匹交易也十分兴盛。据民国二十四年县志记载:“杼轴之声不绝于耳,一遇集期,抱布贸丝者踵趾相接,邑南十年九涝,人无冻馁者胥恃(xushi)此耳”。当地商贩还把新集一带出产的土布运到古北口、蒙古及东北等地销售,一时,纺线织布成了家庭副业,为新集人带来不少的经济实惠。

为了充分利用新集镇的纺纱资源,张庄卢桂芬、辛撞殷景生、小王庄钱继昌三位地方财绅于年合股成立了“利祥生纺纱厂”,从日本引进现代纺纱设备,聘请两名日本技师。为提高生产效率,开三河用电先河,购置了发电机,作为机械动力和照明电源。此外,还办起了为纺纱厂服务的大通栈和修配厂,用以制造纺纱机器配件。纺纱厂的开业,还带动了杼轴业、梭子业、印染业等工业的发展,一时,新集镇到处机声隆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后来利祥生纺纱厂因管理不善,加上一场大火,造成经营困难倒闭了,但它却为新集的进一步繁荣和辉煌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四、丰富的文化教育业

新集镇是一个多民族混居,信仰自由,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外来入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比较多,因此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庙宇文化最为突出,镇区内有定慧寺、关帝庙、娘娘庙、雹神庙、清真寺等寺庙,这些寺庙吸引着不同的信众,常年香火不断。

“定慧寺”又称大寺,紧靠街面。山门内有铁铸大钟一口,约一人高,粗二三围,重约七八百斤。沿角路向前约二十步,得见天王殿,塑有四大金刚。殿台、配殿分列两旁,塑有十八罗汉。配殿前院有古槐两株,干约丈余,粗约五六围,树冠遮掩全院。后有石碑一座,为重修定慧寺记。最后为正殿,建筑高大宽敞,传为大雄宝殿,也有人说是七十二司。

“关帝庙”又称老爷庙,位于新集大街东段。进庙门东西侧,钟楼与鼓楼相互对称。钟楼后有一大土丘,建有房舍数间,于此向后望去清静空阔,犹如世外桃源。老爷庙与戏楼隔街相望,马殿前竖有大旗杆,高约三丈余,下用两块大石夹牢,外有两道铁箍箍住,杆顶有大缆绳垂下,以便悬挂灯笼。马殿内有马童牵赤兔追风马,外以栏杆保护。进马殿为正殿大院,方砖漫地,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向前约二十步,始见正殿,殿前用大石板砌成阶梯,约十余级。廊下有碑两座,大概为建庙或重修庙宇所立。何年所立,不得而知。正殿内中间为手捋美髯观看春秋之关云长,左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右关平跪捧汉寿亭侯印,形象逼真,庄严肃穆。两旁有刘备、张飞神位,西蜀名将分站两旁配享。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庙门大开,香火缭绕,进香者络绎不绝。有僧人名老花,平谷人,不知何因何关系来此庙住持,后因警察五分所设此,老花除看管庙外,还给五分所服役。

“娘娘庙”位于东门外,占地约亩余,正殿三间,两边为耳房、配殿相对而立。正殿内供奉送子娘娘,神像常常黄袍加身,供桌前有泥娃娃若干,可能为许愿之物。每逢娘娘庙节日,都在庙后洼地上搭台唱戏,有时唱对台戏更是热闹。这里商贾云集,形成几条大街,如百货布匹一条街、小吃玩具一条街、饭棚一条街等。镇内各大饭馆均来此搭席棚营业。席棚多为半圆形,形似弯庐,内搭木板为桌,下设木板为座。棚前放方桌一个,上放整鸡整鸭、猪头和扣肉之类,以招揽顾客。还有小型摊贩,如卖木制刀枪剑戟(jY)、鬼脸、冰糖水、糖块等。还有一种叫“不不等”的,用有色玻璃吹成葫芦状,底部极薄,用嘴吹起来,底部震颤,声音清脆悦耳,但若用力不当,玻璃片吸入喉内,对人有害,此物早已淘汰。戏台前约二三十步,排列有大车数十辆,面对戏台弧形而放,多为附近富户所设,以便家中红男绿女坐在车上看戏。戏台两侧搭有看台,为招待地方要人、乡绅家眷所设。戏台下有算卦的、卖碗坨的、卖螺蛳的,不一而足。娘娘庙内进香的多为妇女,川流不息。庙内雨路旁,布满卖绒花的、卖花样的、卖绒线的,借此做妇女生意。

回民聚居,三河唯新集仅有,故建有为回民做礼拜的“清真寺”一座,位于镇东南。这是一座类似古代的建筑,坐南朝北,大厅三间,飞檐斗拱,合瓦扣顶,很有气势。清真寺因发水几次被毁重修,后移至街西头的玉顺楼。清真寺与穆斯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日的“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的“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

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清光绪年间,在大街东头建戏楼一座,为当时京东最大、功能最全的戏楼之一。当时新集镇有评剧团一家,演员多为当地戏迷票友。每逢节日、庙会必演,不仅本镇剧团演出,还吸引北京、天津、唐山等地的一批名剧团来新集演出,一些戏剧界的名家也经常光临助演。

新集镇的教育也很发达,曾走在全县前列。“新集小学”历史悠久,创办于年3月。到年建有教室12间,教师18名,学生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一所小学,也是当地唯一所具有初等、高等年级的完全小学,曾为新集培养过一大批优秀人才。

“宝蓟中学”是三河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所中学,创建于年,创始人是曾任河北省议员的张庄人李辅亭。该校每年在宝坻、蓟县、香河、三河以及京津等地区招收60名学生,而成为京东地区的高等学府。年更名为河北第二十中学,年改为河北省新集中学。由于连年战乱,洪水泛滥,年2月,此校迁于顺义牛栏山。

在新集小学的示范下,周围各村也相继建起了小学。此外,还有“福音堂教会学校”和多家私塾,一时间,新集到处书声朗朗,求知上学成了新集人的追求。

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秒,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波及到新集镇,使镇区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房舍倒塌,老街几乎荡然无存。新集人民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一致,奋起自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帮助下,掀起了重建家园的高潮。

由于新集老街全被震毁,经过重新规划,新集老街搬到了当时的大王庄村,镇区八个村全部建起了排子房,所有村民都搬进了新居,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集镇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在抓好农业的同时,全镇已形成了凿岩机配件制造、水泥构件制造和量刃具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自来水和电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新集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更加辉煌的“今日新集”而努力奋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3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