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一个古老传奇的民族二

文化:语言文字

语言

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文字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相似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苗族文字的遗失,《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历史不可逆回,唯从古雕刻中追寻苗文的痕迹,贵州雷公山上的“天书”,雷公山上有一处平地叫雷公坪。最著名的是“点将台”和“苗文碑”。“苗文碑”于20世纪30年代被人发现,但所含意义至今仍无人破解。“苗文碑”上的文字,笔力古朴、遒劲,颇有汉魏风骨,与汉字比较相似。至于是什么内容、写于何时以及是何人所写,则无从考证。因此该碑上的文字也被当地人称为“无字天书”。

施秉县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当地苗族都喜欢唱“开亲歌”,这些歌因为镌刻在树木之上,因而得名“刻道”。

“刻道”也叫“刻木”,当地苗语称为“kheikdet”,“kheik”为镌刻之意,“det”为木头之意。“刻道”分三面刻符号,每面匀刻符号九格,共27格符号,每格符号以横、竖、叉等组成,详细记录了苗族婚仪中的礼数,忠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古代苗族“姑舅表婚”的历史遗迹。因“刻道”上的符号富含丰富的苗族文化信息,有刻木记事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