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三十而立风正劲启航丝路新征

浙江新闻客户端

中国丝绸博物馆正门

年2月26日,这一天对中国丝绸博物馆来说,是一个极为特别的日子——

“此时此刻,刚经过冰雪天地、寒冬腊月的今天阳光灿烂,正像国丝30年来走过千辛万苦,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美好时光。”“我和大家一起共同庆贺我们自己30岁的生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

此时此刻,30年来经过的每一幕场景,每一个瞬间,犹同昨日——

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被列入国家“七五”旅游建设规划后,于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立项;

年12月28日,在风景秀丽的“丝绸之府”杭州的西子湖畔、玉皇山下,中国丝绸博物馆破土动工;

在全国文博界、丝绸界、港澳同胞及海外友人的鼎力相助下,年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馆;

年1月1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公众免费开放;

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完成改扩建,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新馆启用,迎接来自世界的目光......

经过三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国丝绸博物馆已经成为以中国丝绸为核心、兼顾古今中外的纺织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创新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各项事业得到提升,特别是在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国际交流、社会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为中国丝绸博物馆赢得了良好声誉,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

30年来,藏品从无到有

目前,中国丝绸博物馆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古今中外纺织服饰藏品体系,形成了年代谱系完整、考古信息明确、品种类别齐全的纺织品文物标本库及数据库,构建了覆盖全球的中国丝绸文物设计素材库,古为今用初见成效。

截至年底,中国丝绸博物馆藏总数达件/套,藏品涵盖丝绸之路沿途出土和传世的古代织绣珍品、古代服饰,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服饰、世界民族服饰、蚕桑染织缂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外时尚艺术、纺织面料、设计稿、丝织绸样和纤维艺术品。

长期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纺织工业部、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文物局、杭州海关等全国各级部门单位和国内外设计师、各大丝绸服装、面料企业、院校、相关协会及产业基地以及海内外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相助。通过收购、捐赠、拍卖、调拨等征集途径,国丝藏品从无到有,规模不断壮大,精品程度持续提升,尤其是年征购4万件西方时装,实现国丝馆藏文物的跨越式突破。

中国时装

西方时装

30年来,展览越做越精

长期以来,该馆策展团队围绕“丝路之绸”、科技保护、传统工艺和中外时尚四大主题,坚持在理念创新、学术创新和形式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厅、年度大中小临时展览、“传统与时尚”、“丝茶瓷”等国内外展览和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等展览品牌系列,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以丝绸为核心的古、今、中、外新时代纺织服饰文化展陈体系。

中国丝绸博物馆长期推出丝绸之路主题、传统服饰主题、中国时尚和国际时尚主题的系列大展,每年平均推出各类展览20余个,助力“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杭州全球旗袍日”等活动,并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设有长期的敦煌丝绸陈列,实现服务公众、行业和当地社会功能。年、年、年三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年改扩建后,新馆设丝路馆、蚕桑丝织非遗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新建时装馆和新猷资料馆,推出“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四大基本陈列,其中“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锦程、更衣记”荣获第十四届(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丝路馆-《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

织造厅-《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

与此同时,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国际国内各大博物馆和国际文博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赴加拿大、美国、法国、捷克、俄罗斯、墨西哥、哈萨克斯坦、芬兰、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举办中国丝绸文化展,连续七年举办“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全方位地向海外观众展示东方丝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丝绸技术,成为代表浙江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其中,年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览荣获第十八届(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览海报

30年来,研究越来越深

中国丝绸博物馆坚持深耕丝绸起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传统织染工艺复原(年成功复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纺织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努力打造“研究型博物馆”,持续引领国际丝绸文化研究。

据悉,该馆已承担国家重大专项2项、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近30项、其它类研究项目40余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项目1项,主导或参与国际重大合作项目近10项;获得国家出版基金5项,出版专著近50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7项,起草行业标准5个;连续获得“十一五”和“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科研基地同位素实验室

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的接枝加固技术荣获“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聚焦纺织品文物开展科学认知关键技术、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传统织造工艺复原等研究。科研基地先后在新疆(年)、甘肃(年)、内蒙(年)、俄罗斯()、郑州(年)、陕西(年)设立工作站,在西藏(年)设立联合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与科研基地的协作,不断为当地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甘肃工作站挂牌

俄罗斯北高加索工作站挂牌

30年来,社教越来越活

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和周末夜间开放,打造女红传习馆、丝路之夜、国丝汉服节、蚕乡月令、丝路之旅等社教品牌,开展经纶讲堂等特色知识服务,实施丝路文化进校园等项目,不断将丝绸纺织技艺、服饰文化等知识传播给广大观众。

实现“从丝绸之路到跨文化对话”,该馆举办主题多样的“国丝之夜”,通过配合相关主题展览,向公众展示世界各国、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或各城市的丝绸历史和时尚文化,如“意大利之夜”“阿拉伯之夜”等。

起陆续推出国丝汉服节、国际旗袍日、天然染料双年展等“国丝三节”,将丰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传播内容,以公众乐于接受并喜爱的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年正式挂牌女红传习馆,以纺织的生产技艺为自身活动特色,以“养蚕纺纱、印染织编、刺绣缝纫”为课程主线,开展一系列面向不同群体尤其是手工艺爱好者的教育活动;承接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丝路文化进校园”,成立“丝路文化进校园”教育联盟,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结合,融合沙漠绿洲丝路文化、草原丝路文化、海上丝路文化以及西南丝路文化,将“丝绸之路”全面展现给各年龄层的在校学生;年启动经纶讲堂,邀请许多国内外专家为普通观众、博物馆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等带来各类主题系列讲座,常配合重要展览与大型活动举办,成为辅助展览等的重要社教形式。

阿拉伯之夜

国丝汉服节

国际旗袍日

30年来,合作越来越广

中国丝绸博物馆立足浙江、抢抓机遇,逐步成为全省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年完成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G20期间元首夫人(阿根廷、加拿大、土耳其、联合国秘书长夫人)接待工作。年与浙江理工大学签约成立国际丝绸学院,入选了年度杭州“金城标体验点”。年入选首批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

随着交流合作脚步的不断迈进,中国丝绸博物馆提出“丝路之绸”概念,以丝绸为原动力大力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的国际合作,策划“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交流”大展()、创建“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并以此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和“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构建了一个以丝绸为核心的国际合作网络。

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成立

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

同时,该馆倡议举办的“丝绸之路周”活动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至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政府举办,国丝执行承办的首届“丝绸之路周”期间,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伯明翰艺术博物馆、泰国诗丽吉王后纺织博物馆、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考古所、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全球20多个国家的余家文化机构参与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驻华代表夏泽翰先生亲临开幕式现场,并发表致辞称赞丝绸之路周活动是增进各国人民互学互鉴的典范,充分体现文化遗产界的浙江实践和中国智慧,引发国内外文化遗产界的热烈反响。

此外,中国丝绸博物馆还牵头、策划、实施、参与了系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如,赵丰带领来自东华大学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敦煌丝绸研究团队,与世界各地文博机构专家学者合作,历时15年将流散在英、法、俄等国的敦煌藏经洞丝绸进行全面整理,以多国语言出版《敦煌丝绸艺术全集》共10册;牵头实施“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该项目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继“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具有国家意义和浙江标识度的重大学术项目,将联合国内近50家机构和国外近40家机构,对2万余件中国丝绸文物进行信息采集,完成“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卷的编写和出版,建成“中国丝绸艺术资源库”;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立足全球视野,聚焦世界丝绸遗产,共同探寻世界丝绸起源、传播与交流的时空规律,建成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的应用平台。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的合集照片

30年来,传播越来越远

中国丝绸博物馆一直注重对外宣传,多年不断探索优化与各大平台的联动与合作机制,纵深推进宣传报道渠道,不但吸引了权威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7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