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郭丽丽方志清河
锭杆儿,是手摇纺线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根两头尖的木棍,相当于今天纺纱厂的纱锭。铣锭杆儿这—行业,随着明初棉纺织业在清河县兴起而开始。史籍对行业起源之初的艺人缺乏记载,史载县内最早的铣锭杆儿艺人是清朝末年黄金庄李云龙,他终生以铣锭杆儿为业。
铣锭杆儿匠人都有一个专用的扁担,一个铣床子,一个工具箱。每天他们都挑着颤悠悠的担子,左手持一片大铜钹,右手拿一个筷子粗细的小木棍,走街串巷,边走边敲。伴随着一阵阵清脆的铜钹声,匠人再拖着长长的嗓音吆喝上一两声:“铣锭——杆子!”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纷纷走出家门。匠人在屋檐下或树荫里,就打开工具箱让她们挑拣着各自喜欢的锭杆儿坯子。
清河县铣锭杆儿的惯例是随铣随卖,一般都是顾客自己挑选好坯子,再叫匠人铣。匠人如果带着铣好的锭杆儿赶集下乡,顾客会认为是别人不要的剩货,铣得多好也没人要,因而匠人一般都不在家中加工铣锭杆儿。匠人们不出门时,就在家里用各种特制的大床子,加工铣些擀面杖、擀饼杖、弹花锤子、砸蒜锤子、棒槌之类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去卖。除此之外,他们在家还做些铣锭杆儿的准备工作,如用火把弯坯子烤直,用圆刨把不规格的坯子刮圆,用石头磨一磨铣刀、刨刀等等。
锭杆儿坯都是小商贩从阜平县贩来的柳木半成品,以圆木破四半无疤者为佳,破两半者次之,都是拇指粗细、长约40公分的小白木棍儿。匠人先用独柄圆刨把锭杆儿坯大致刨圆,再用铣刀把坯子的两头削尖,蘸点油,接着把坯子用弓子、皮条卡在铣床子上。然后匠人左手拿着铣刀,右手拉动弓子,开始铣削。先用铣刀在坯子上分段划几圈刀痕,划好哪个部位该凹,哪个部位该凸。然后,用右手飞快地拉动弓子,使坯子吱吱地转动,用左手拿着铣刀在床子的木梁上来回移动,铣削得坯子上的木屑唰唰落地,直到把锭杆儿铣尖成形。
铣锭杆儿这一行业,本小利薄,要想养家糊口,就得多揽活。匠人怕别人学会了争自己的饭碗,因而定下个“艺不外传”的规矩。黄金庄李云龙铣的锭杆儿工艺精致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生命力。他恪守“艺不外传”的规矩,在民国时期他只把手艺传授给他的继子李心堂。李心堂从小就跟随继父从事其业,在继父言传身教的指点下,深得铣锭杆儿的要领,练就一手好活,在全县锭杆匠人中应该算是手艺最好、干活最快的,故而人送外号“锭杆儿李”。他一个人边铣边卖,一天能铣五六十根锭杆儿,铣出的锭杆儿不但又尖又直,而且好使耐用,永不变形,深受人们欢迎。他一般四五分钟就能铣—根,业内其他人十分钟也铣不成一根,既便铣出来,也不太好使,因而他的生意较为兴隆。当时,在清河境内除李氏父子外,以此为业者还有三四人。他们分片赶集出摊,下乡串村,分别有自己的地域范围,并互相恪守规矩,不进入别人的范围。
铣锭杆儿的活全凭在街上现做现卖,不能禁止别人观看,有些心灵手巧的人,看几次就学会了,就自己干起来,如黄金庄的潘镜明。至解放战争时期,全县有铣锭杆儿匠人七八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铣锭杆儿行业在清河是一个好行业,一根锭杆儿能卖5分钱,相当于半个工,十几分钟就能干别人半天的工分。而且,当时农村妇女都纺线织布,都用锭杆儿,市场非常广阔。铣锭杆儿的匠人一天忙到晚都干不完。五十年代中后期,铣锭杆儿的匠人曾一度加入手工业合作社。
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物价上涨,一根锭杆儿涨到1元钱,生意虽不太兴隆,但也足以养家糊口。此时,全县约有匠人四五个,他们向生产队交钱买工分,并开始骑自行车驮着工具箱和铣床子下乡,丢掉了手中的铜钹,下乡只靠吆喝揽生意。国民经济恢复后,一根锭杆儿降到5角钱,但生意却红火起来,匠人的生活也自足有余。锭杆儿李除满足一家人的温饱外,一年还能净剩1千多元。
六十年代中期,随着铣锭杆儿生意的兴隆,一些无师自通者开始加入这一行业。黄金庄就有两人是无师自通,当然其它村也有,但还是老匠人的子弟较多。当时全县约有八九个铣锭杆儿的匠人,生意都相当不错。
七十年代中期,黄金庄把铣锭杆儿的三名匠人组织起来,成立木业社,开始集体经营。其经营方式是由公社木业社统一购坯子,指派匠人分片赶集下乡,回来后挣的钱全部归木业社,按铣锭杆的数量多少记工分,并每天给几毛钱的生活补助,以解决中午吃饭问题。其它村的匠人有的照例买工分,有的被禁止赶集下乡。
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全县约有三四个匠人开始个体独立经营此业,但随着手工棉纺织业在清河的逐渐消失,其生意也日渐萧条。
九十年代,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手工粗布纺织业在清河基本绝迹。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太太还偶尔纺点棉线,以备做针线活用,锭杆的销售量已极少,匠人们也多已改行。到九十年代末,清河县铣锭杆儿技艺日渐消失。
原标题:《话说老年间的铣锭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