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纬六路老洋行创建者潘复和他的亲友圈

白癜风医生 http://m.39.net/pf/a_5941815.html

几天前(7月29日),位于济南纬六路的新闻老洋行城市民宿隆重开业,闲置6年的老洋行再次成为“网红”。

老洋行第一次引爆世人眼球,是在遥远的年9月。当时阿雍正在生活日报做文化记者。那年9月14日,我的朋友、建筑大学老师姜波(姜教授当时貌似还是讲师)正带着学生在省府前街进行实习测绘,我陪他在省府前街走街串户时,意外搂出一个独家新闻:消失多年的山陕会馆,竟然有三块大石碑被砌在居民吕慎伦先生家里,完好无损。

我赶紧喊摄影记者左庆前来拍照,然后兴冲冲地准备回报社写稿。这时候,好像是李铭所长来电,说纬六路那个老洋行要进行平移保护了。此前的7月份,我曾去看过那座楼,知道它得因纬六路拓宽而挪窝,当时还拍了照片,可能是时机不到,稿子一直摁着没写。接到李所电话后,我立马带着左庆直奔经二纬六而去。

年7月,阿雍拍摄的纬六路老洋楼,当时,它还有个很西式的门。

那天,阿雍在现场看到······(详见下图9月15日版样)

9月15日的报道,当时发在生活日报A4版头条(上图)。A3版头条也是阿雍的,就是山陕会馆那篇独家报道(详见下图)。从这篇报道可知,老洋行平移的时间,最初定在9月25日,后来延至28日才正式开始的。这期间,我又发了两篇追踪报道。

第一篇追踪报道是采于9月23日,那天,先期对纬六路27号“老洋行”进行测绘的姜波老师再次带领学生对这个建筑进行补充测绘。14:00许,在对“老洋行”正面门廊表层涂料进行鉴别时,姜波发现,涂在门楣上的石灰砂浆与别处不同。他让现场工人试着用钢筋轻轻敲击门楣,结果,“东”、“丰”、“大”三个魏碑体描金字依次显露出来,“东”字右边还出现“山”字的左半边。为了怕牌匾受损,姜波让工人停止了敲击,此时尚有两个字完全没显露出来。他据此推断,这个建筑原始名称应为“山东丰大”,尚未显露的两个字可能是“洋行”、“银号”、“银行”。

“老洋行”的新主人、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奎闻讯赶到现场,这是阿雍第一次与刘总见面,他兴奋说:“我们曾多方查找相关资料,一直差不到这个历史建筑的真正名字。我就期待着会在平移过程中发现原始碑刻或记文,没想到它的名字原来就藏在脸上。”

我和姜波是老铁,这篇报道是他独家通知的,是不是发的独家,已经记不清了(因为刘总可能通知其他媒体了)。接下来,在9月28日“老洋行”平移当天,我的第二篇追踪报道见报,这篇稿子是独家起底“老洋行”的身世,首次发现它其实是座老银行,创立人为潘复。原文如下:

纬六路“老洋楼”身世大白

名称:山东丰大银行创建人:潘复创建时间:年

生活日报9月27日报道

记者雍坚

9月23日,即将整体平移的济南市纬六路27号的老洋楼新发现原始牌匾(详见本报9月24日A3版《“老洋行”找回名字啦》),此事引起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连日来,在对牌匾暴露出的“山东丰大”四字的研究中,老洋楼的原始身世也渐次“浮出水面”。历史资料显示:潘复于年在济南创办山东丰大银行。

牌匾上的“山东丰大”四字暴露出来后,不少感兴趣的读者在查阅有关资料后,纷纷并向本报提供线索。读者卢先生在电话中说,在去年出版的《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一书中,有篇题为《20世纪初济南金融业概况》的文章,作者黄得中,文中提到,年济南最早出现银行,年至年为金融业繁荣时期。当时除国家银行外,还有山左、丰大等20余家私营、外商银行。

循着这条线索,记者发现济南市档案信息网上的一篇《二十世纪初济南大规模招商引资措施》的文章中提到,“到年,济南已有10余家较大规模的近代银行”,其中在资本金上,“丰大商业储蓄银行济南分行20万元”;在济南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的“济南历史·近代大事记”栏目上,则明确提到年济南发生的一件大事——“11月潘复等人在济南发起成立丰大商业储蓄银行,计划资本总额万元,实收20万元,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兼办有奖储蓄。后在上海、苏州等地设立分行。”

潘复何许人也?在网上一搜,有关他的文章或条目竟多达千余条。原来,这竟是位当年在北洋政府一度担任过末任总理的风云人物。潘复是山东济宁人,生于年。年任山东省实业司司长;年至年,三次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年任山东督署总参议;年,张作霖入京主政,9月潘任财政总长;年,任国务总理兼交通总长。年6月退居津门过起寓公生活;年9月病逝。资料显示,潘复在山东所组织的丰大银行,“美其名是办理储蓄事业,而实际上等于他们的私人账房,所收储蓄存款任意提用。还有边业银行,潘复也是创办人之一”。此外,年,他还和军阀靳云鹏合资创办了济南第一家纺织企业——鲁丰纱厂(国棉一厂前身)。

综上,纬六路27号洋楼是潘复年创办山东丰大银行的地址应该没有疑问。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栋洋楼是潘复在当时修建的,还是此前早已由外国人修建、年租给潘复的?山东建工学院建筑学家姜波先生认为,从这栋楼对混凝土的不成熟使用上推断,它的建筑年代应该在年前后;济南开埠后,是从北往南、从东往西开始建设的,纬六路27号的一带的建设也应该在这个时期。因此,他的最初建造者和使用者应该都是潘复。当时,有钱有势的中国人自建洋楼用于家居和商用在一些大城市已成为时尚。

记者另从北方网刊登的题为《潘复故居》的文章中了解到,在今天的天津市和平区马场道2号,仍然保留着潘复故居。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西欧风格花园住宅,是“年由潘氏委托开滦煤矿董事庄乐峰邀请法国建筑师设计并承包建造”。可见,潘复对欧式建筑颇为钟爱。这进一步可旁证,欧式风格独特的纬六路27号洋楼应该是按照他的要求建造的。

潘复照片(图片来自网上)

15年后,再看当年这篇稿子,稍微有点汗颜,那时候,阿雍对济南历史和潘复的认识实在是非常肤浅。

15年后的今天,借新闻老洋行城市民俗的开业,阿雍在此再补充一下潘复及其家族当年发生的故事。以飨新朋旧友。

学霸频出的马坡潘氏

俗话“富不过三代”中的代,一般指“父、子、孙”三代。有没有“富过三代”的家族,应该说,历史上还是不少的。

如果把代理解为“朝代”,有没有“富过三代”的家族呢?你肯定会说“没有”。可是,如果了解一下马坡潘氏家族的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一个明、清、民国三代都出达官显贵的家族。

故事的主人公潘复,便出自马坡潘氏。马坡现在是微山县的一个镇,微山县建置于年,明清时期,这里曾属于济宁州、济宁直隶州。

大明宣德年间,一位叫潘胜的浙江人迁居济宁,他被奉为马坡潘氏的一世祖。潘胜只是一名普通军人,他定居济宁后,五代之内家族之内并无才俊。马坡潘氏的崛起始自潘胜曾孙的孙子——潘箕(六世祖),他在万历四年()山东乡试中以第六名的成绩中举,成为老潘家诞生的第一个举人,然后他又再接再厉,在万历十一年()中得会试副榜(同进士),放官后曾官至山西夏县、孝义县知县。潘箕乐善好施,欠他钱的还不起,他把借据烧掉。祖辈传下的家产,他都让给弟弟和乡亲。当然,他也不差钱儿,正是他在世时,开始在济宁东南乡广置田产(当时还不叫潘庄),为老潘家的后世繁盛积攒了家底儿。

潘箕活了98岁,他的子辈建树不大,但到了孙子辈,他的家风和学养为老潘家带来的运气开始大爆发,万历四十一年(),他的两个孙子潘士良、潘士美为同榜进士,时称“一母两进士”,这在中举都难之有难的科举时代,堪称飞机中的战斗机。两进士的亲弟弟潘士谦为万历二十五年岁贡,两中副榜(同进士)。其他孙子中,潘时见(长孙,八世祖)和潘时昇也学有所成,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一辈官儿最大的是潘士良,在明代做到正三品,后罢官回乡。而清代又循例入都,官至正二品。

马坡潘氏谱系,图片来自网上

简要说吧,马坡潘氏在清代代代有才俊,中举的、中进士,当县官的、朝官的不胜枚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捧着《济宁直隶州》的人物卷看半天。到马坡潘氏十一世祖潘蔚(乾隆己未进士)时,他迁居济宁东南六世祖潘箕别墅定居,取名为潘庄,此庄至今尚在。到了潘复的高祖、曾祖、祖父辈上,他们都对仕途不大感冒,但潜心学术,都有著作留世。如高祖潘原璧著有《九经古义》《存真易学》《变卦通例》等书,曾祖潘遵启著有《韵学集要》,祖父潘矩从著有《大易萃精》、《十三经撮要》、《佩籧轩经解》。

到了潘复的父亲潘守廉,他再度学而优则仕,于光绪八年()中举,光绪十五年(),中进士。累官河南南阳知县、邓州知府。潘复为马坡潘氏的第十八代,生于年,自小博闻强记,计划仨月看的书据说他三天就能掌握,掏空老师后,再换个老师,一度三换私塾先生。因此,年纪轻轻就考上了举人,成为济宁名士。之所以没考进士,是因为清廷在年取消了科举。

开科取士的空间被封堵后,潘复在清末只好做了山西巡抚陆钟琦(与潘守廉为同年进士)的幕僚。而真正让他光鲜政坛的是接下来的民国时期。

一奶俩总理差了6岁

潘家历史上的“一母两进士”已经非常传奇,可还是奇不过民国时期的“一奶俩总理”。这个故事也和潘家有关。

“一奶俩总理”的故事说的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邹县峄山镇苗庄人)在出生后,因家贫母亲邱莹莹带着他到济宁潘府去当奶妈,同时哺育潘家少爷潘复,有一次遇到土匪到潘家绑票,邱莹莹把亲儿子靳云鹏交给了土匪,保护了小少爷潘复免受惊吓。潘家为此对邱莹莹感激不尽,对她及他的孩子多有资助。后来靳云鹏、潘复先后做过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总理,故而有一奶喂大俩总理的佳话。

如果仔细看看靳云鹏和潘复的年龄,这个一奶俩总理的故事,在传播中应该是被加进了很多素材。靳云鹏生于年,长潘复6岁,邱莹莹到潘家做奶妈时,如果带着吃奶的孩子,那么,那个孩子应该不是靳云鹏,而是他的弟弟靳云鹗(济南大观园的创立者,曾做过河南省长),因为靳云鹗是年出生,长潘复2岁。二人年龄比较接近嘛。如果土匪来绑潘家少爷,这是当地的豪门,事先的踩点中肯定会做足功课,岂能被奶妈用一个相差6岁的孩子给调了包?

大字不识的邱莹莹很重视教育,靳云鹏、靳云鹗兄弟在早年都读过书(或许是得到潘家资助),这为他们日后投军并由草根成长为将军做好了铺垫。最晚从民国初年开始,靳家已经开始反过来开着罩着潘家。这一点,从靳云鹏和潘复二人职务的变化略见一斑。

年民国改元后,经段祺瑞举荐,35岁的靳云鹏任第5镇统制,并会办山东军务,年8月暂行代理山东都督,并加陆军上将衔,12月正式任命。年,潘复先在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谋一司员,旋即又在江苏都督程德全府下供职。据说程德全因军饷多次上书未批,后交潘复处理此事。潘馥在文件上改动18个字,呈报上去,饷钱当即拨下。此事轰动一时,潘馥被誉为“江北才子”。靳云鹏在山东得势后,潘复很快便赶了回来,年1月,年仅30岁的潘复出任山东实业司司长(当时山东都督周自齐与潘家同为济宁老乡,素有交往)。

靳云鹏主持山东军政至年,这期间,潘复年6月在济南主持举办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会上评选出的种、件优质产品当年10月又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不少产品获得金奖,至今张裕葡萄酒、玉堂酱菜、兰陵酒、泺口醋都在津津乐道在这次展会的获奖之事。11月,潘复又改任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筹办处总办,兼办山东水利,为他年调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做好了铺垫。

年初靳云鹏入阁,任陆军总长,9月,代理国务总理,11月5日,正式受命组织内阁,并兼任陆军总长。这个看似光鲜的职位并不好坐,皖系出生的靳云鹏,需要不断调和奉、直二系的权利斗争。从年11月到年12月,两年多时间里,他三度组阁,担任国务总理,最后因财政困难,辞职移居天津。年9月靳云鹏代理国务总理时,举荐潘复为财政部次长。当年11月,他牵头创办山东丰大银行时,官方身份正式这个财政部次长。次年8月靳云鹏再次组阁时,潘复再次升职,代理财政部部务兼任盐务署督办。及待年12月靳云鹏辞职时,潘复也与之共进退,辞职随靳云鹏移居天津。

潘复在军阀纷争时代,与奉系的关系尤为密切。年,张作霖任命张宗昌为山东督办,潘复为督办公署总参议。年,他又进京任财政部总长。年6月,在张作霖支持下,任内阁总理兼交通部总长,走上人生峰巅。这一届总理,也是北洋政府的末代总理。次年6月2日,张作霖通电全国退出北京,内阁成员多数随同。6月3日凌晨,潘复随张作霖乘专车离开北京,车到天津时,潘复借口回家料理家事而下车(有研究者认为他是考虑到在东北无根基,不愿随行)。就是这辆专车,在4日行至沈阳皇姑屯时被炸,张作霖被炸死,而潘复鬼使神差般得以幸免。

潘复与靳云鹏的经济合作

据记载,早在民初靳云鹏督理山东军务时,潘复就登堂拜母与靳云鹏结为异姓兄弟,后来二人又结为儿女亲家。除了政治上的互相扶助,二人在经济上的合作则更为频繁。

民国时期,国家倡导实业救国,官僚资本创办企业都是打明牌。年,由潘复倡议创办的济南鲁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鲁丰纱厂),筹资万元,时任山东督军的靳云鹏就是出资大股东之一,当然,这个股份公司的大股东还有王占元、田中玉、张作霖等多人,黎元洪、曹琨、张勋、熊秉三、黎元洪等军政大佬也鲁丰原始股的持有者。年鲁丰正式投产,是济南最早的机器纺纱企业。今天,在济南国棉一厂旧址,尚有鲁丰初创时期的建筑。而那些大佬级的股东,在经济层面的纱厂,他们按股分红,是资方合作伙伴;在民国政治层面的杀场,他们时为战友,时为对手。二者并行不悖,这也算是一种民国范儿。

筹办鲁丰纱厂的同时,年,潘复又与济宁刘韵樵、靳云鹏等8大家合股投资30万元(银币)创建了济宁济丰面粉厂,产品畅销京津;年,他又与马丹铭、靳云鹏等14家合资创办济宁电灯公司。一边当着公务员,一边创办企业,潘复在当年可谓是顺风顺水。在这个背景下,年11月由他牵头创办山东丰大银行,为自家企业服务的用意显然是最重要的考量。

年丰大银行发行的纸币,图案中可见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张公祠

、唐槐等景点。

有文章称,年6月潘复任内阁总理前,靳云鹏也在张作相、鲍贵卿等奉系老派人物推荐下准备四度出任内阁总理,但张宗昌、褚玉璞等奉系实力派支持潘复。最终潘复胜出,靳云鹏因此与之关系闹僵。年春靳母去世前,邱莹莹病危,在病床上对靳云鹏讲:“你们兄弟不能和好,是为娘的一块心病”。靳云鹏这才发电报给潘复让他速归,病危的邱莹莹看到两人握手言和才闭上双眼。人们在送葬队伍里,看到了披麻戴孝的两任国务总理。二人因国务总理产生龃龉是可能的,闹到不通来往似乎不合人情。当不当总理是张大帅说了算,兄弟二人谁当对彼此也没坏处呀,老靳都当了三次了,让小潘当一次又何妨?同样在年,潘复父亲潘守廉主修的《济宁直隶州续志》出版,资助人中就有靳云鹏。

潘守廉筹款重修济南净居寺

和众多的清代遗老一样,进入民国后的潘守廉无意仕途,潜心佛学,自号对凫居士。年,当他的儿子潘复兴致勃勃地一边做官一边办企业时,对凫居士与济宁普济庵退居住持德馨法师老师商量,来济南兴建寺院,德馨法师又派普济庵方丈健慧法师和对凫居士一起来济南考察,当发现东关净居寺已经破败不堪时,他们决定募集资金,重修净居寺(医院)。

净居寺的修缮资金基本都是由潘守廉来完成的。已经古稀之年的他奔走京师,募集善款元。其中,国务总理靳云鹏捐款两千,儿子潘复捐款五千元,其他随缘乐助,约六千元。在当年,这是一笔巨款。年春开工,至当年秋天,净居寺建成。当时的山东督军田中玉,听说后也捐款千元。

据说净居寺开放之初,香客云集。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有个孩子不慎落尽寺内的井里,怎么打捞也找不到尸首。当伤心的父母返回家中,发现落井孩子却正在床上睡觉,衣服都湿透了。问他怎么回来的,孩子迷迷糊糊说不知道。此事传开后,人们都以为这是佛祖显灵,称此井为圣井,还给它盖了个亭子。

净居寺建成后,潘守仁又和住持妙莲法师一起去京城申请《乾隆大藏经》。靠着他的人脉,很快获得政府允许,此事又有济宁某县县长出资三千元缴纳了纸张工料费。潘居士又协助净居寺建起了藏经楼,用来存放《乾隆大藏经》。听说,省图的部分佛经貌似就是50年代从净居寺拉过去的,不知道详情是否属实。

济南净居寺石碑(今藏闵子骞墓园)和净居寺藏经楼旧照。

阿雍收藏有净居寺碑拓一张,为济南碑刻研究大家韩明祥先生生前所赠。它的书丹者即是潘守廉。大家看看,潘居士的手法功底确实了得。

落款处可见癸酉夏八七老人恭书并题旧作。这个癸酉年是年,八七肯定是虚岁,如此推算,潘居士当生于年。网上对潘守廉的生年有、两种记载。这个碑刻可作为考证其生年的参考证据之一。另据记载,潘守廉去世于年,享年93岁。此时,潘复已经先他3年而去世,年仅54岁(虚岁)。

潘守廉募资修建的净居寺自此,净居寺陡然成为济南第一大寺,很多高僧大德都应邀来此讲授佛法。雪庐老人(李炳南)即是年在净居寺可观法师座下求得五戒。而关于潘守廉募资重修净居寺的故事,阿雍最早也是在《稷下雪庐老人》一书中看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5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